新华网 > > 正文

新华社定点扶贫:智力帮扶“授渔” 牵线搭桥“造血”

2016年03月12日 16:08:3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谭谟晓、申铖)脱贫攻坚是场硬仗,找准“病根”、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方能拔掉“穷根”。2015年,新华社以教育为突破口,重点开发智力扶贫,积极对接发动社会力量,因势利导做好宣传报道,全力投身定点扶贫工作,助力精准脱贫奔小康。

  ——智力帮扶:授渔更对群众“口味”

  2015年,新华社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定点扶贫进入第13个年头,第十批扶贫工作队于2014年至2015年赴思南县进行定点扶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智力帮扶方面,第十批扶贫工作队探索实践“远程教育进工业园区”“远程教育进希望童园”等新模式,做优做强新华社定点扶贫传统品牌。

  其中,“远程教育进工业园区”依托思南县工业园区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培训室,重点打造党员干部短期实训基地,该基地又能对附近居民、园区失地群众以及入园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起到帮助失地群众就地就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多重作用。

  扶贫工作队还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问题,在4所希望童园实施“网络空中课堂”项目,既为山村学前儿童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又让孩子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音视频连线交流,增进了亲情。

  因势利导引入外脑,借智摆脱贫困至关重要。针对思南县2014年7月高速开通后大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际,第十批扶贫工作队举办了思南县首届商贸物流发展高峰论坛,邀请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贵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分析市场形势,为思南县商贸物流产业出谋划策,有力推动了该县商贸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牵线搭桥:引四方活水细流

  酒香也怕巷子深。思南县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人口外流量大,扶贫脱困需要使本地优质资源为外界所熟知和认可,并进行市场转化,才能提升其自我“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批扶贫工作队探索“互联网+”平台实施“电商扶贫”,促成思南县作为贵州省唯一入选方,与公益人邓飞联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起的“e农计划”团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有效推动了思南县农特产品的销量,吸引出门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致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家庭问题。

  创客平台是扶贫工作的另一个有力抓手。第十批扶贫工作队先后在铜仁市和思南县搭建起“梵灵创客咖啡”“思创创客园”两个创业创新平台,目前“梵灵创客咖啡”已正式开业,成为铜仁市第一个创客平台。思南县“思创创客园”立足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园,紧握“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茶产品、传统文化手工品等优质资源,成为全县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重要平台。

  第十批扶贫工作队还将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和个人帮扶作为慈善帮扶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新华社扶贫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尽最大努力广泛引入各类扶贫资源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第十批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新华社的媒体优势,利用新华社之外的媒体资源,为当地做好宣传推介。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拔“穷根”

  2015年下半年,根据铜仁市要求,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新华社扶贫点从铜仁市思南县调换至石阡县。同时,新华社新增河北省新河县为定点扶贫对象。新华社第十一批扶贫工作队已于2015年12月底赴贵州省石阡县、河北省新河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找准“病根”,精准施策方能拔掉“穷根”。下一步,新华社将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着力提高扶贫点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帮助农村干部群众特别是扶贫点建档立卡人口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寻找脱贫致富门路。

  强化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是另一良策。新华社将协调社内智库和信息服务等相关部门,深入扶贫点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挖掘好做法好经验,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积极联络科研、咨询机构和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为扶贫点的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建言献策。

  新华社还将梳理地方发展政策及资金需求,争取慈善捐赠和资金支持,针对扶贫点建档立卡人口实际困难,广泛对接外部资源,做好穿针引线工作,联络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

  精准扶贫,施策为要。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31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