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诗歌,春天到来了吗?

2015年06月20日 10:03:5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史竞男)近来,随着“为你读诗”等微信公号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量的诗歌节和诗歌阅读活动纷纷涌现,让不少人思考,究竟什么才算是好诗?中国诗歌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

  一首好诗,内含独特审美和表达

  “我从事诗歌编辑工作几十年,对于好诗标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向美、向善、向上’。”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说,“向美”指诗歌有艺术追求,能带给人艺术享受;“向善”是说诗歌有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心灵;“向上”指诗能够打动人,让人感动。

  他认为,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最后能够“留下”的诗,就是好诗,“多年以后,我们回归这个时代,还能想到这首诗。好诗最后的标准,就是它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在那个社会被定格了。”

  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一首好诗起码有两个指标,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好诗,还是有相对稳定的尺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认为,看什么是好诗,第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首诗挖掘、揭示的诗歌经验是否独特;第二个标准,是看诗人的语言在表达独特经验时是否新颖有创意。

  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认为,好的诗歌,不但能打动人的灵魂,而且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好诗,让他在困难和庸常的生活中,寻找到前行的力量。

  摒弃虚浮,找寻诗意栖居

  唐晓渡说:“当代中国诗坛存在浮华。诗歌史,首先是文本史、阅读史,而不是事件史。在比较虚浮的心态下阅读诗歌,结果可想而知。”

  叶延滨认为,现在诗坛有很多让人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如诗歌发表门槛过低,标准混乱和复杂,以及由此造成的读者和诗人之间的隔离等。

  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学文之法无他,多读多为。”而在旧体诗作者邹正眼里,现在有人“只求为而不多读”。“好高骛远,心态浮躁,喜爱标新立异,是写不出好诗的。”

  诗人和评论家普遍认为,诗歌是一种让人安静的艺术,让人向内反思。正常的诗歌生态,是诗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心需要。“人生路上,且行且诗。我们要回到诗歌本身,回到我们的内心。”唐晓渡说。

  新媒体传播,让诗坛春潮涌动

  两年前,20位各领域翘楚共同发起“为你读诗”的诗歌艺术活动,希冀以读诗的方式,为现代社会中奔忙的人们,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如今通过微信等平台,已播出700多期读诗节目,传播广泛。

  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联手打造的中国诗歌网正式上线,将成为华语诗坛一大平台。国内第一款整合写诗、读诗、听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诗歌类客户端,也将于6月底正式开放下载。

  新媒体传播,让中国诗坛春潮涌动,生机蓬勃。这是否意味着诗歌的春天来了?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在中国百年诗歌史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是中国新诗发展时间最长、最完备、最少受干扰的一段时间。”叶延滨说。

  他表示,中国新诗春天到来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一个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诗歌生态形成。“我们既有学院派的,也有草根的、来自民间的,还有坚持古典诗写作的,这些形成了和谐的、春天的声音。每一朵花都在开自己。”

  诗人杨克说,诗歌本无所谓春天,但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诗歌相对于小说或散文等题材,形式上短小,非常适合新媒体传播。“通过手机等载体,用文字、声音等来呈现,这对于诗歌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从传播角度看,诗歌的春天确实已经到来。”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67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