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国网事:“旧瓶装新酒” 政府如何克服“互联网不适症”?

2015年02月11日 14:28:38 来源: 新华网

    面对互联网经济,政府暴露多重“不适应”

    从商业到金融、交通、通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影响越来越全面而深入,甚至成为所有产业面临的新的环境因素。政府对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新业态、新产业予以叫停属于个案,其对互联网的被动应对乃至种种“不适”,恐怕亦已是一种“新常态”。

    一是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的不适应。有人曾指出,“人人快递”被叫停,坏就坏在“快递”两个字上。如果改换成“人人捎带”或别的什么,那就不违法。问题是,对这类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如何进行监管,法律法规仍有空白点。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传统监管模式遭遇挑战,而新的管理模式和行业秩序又没有方向,这是当前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监管部门矛盾爆发的核心所在。

    “互联网业态往往跨界,而一跨界就容易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形成冲突。”上海数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明说。

    二是技术手段和水平的不适应。淘宝平台上究竟有多少电商商户,“双十一”期间571亿元销售额如何核实,退货率有多少,几乎没有一个部门说得清楚。

    记者了解到,目前涉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有商务、工信、公安、网信、质检、工商、银监会等约20个部门。而各部门关于全国电子商务的数据统计都很少,更不用说权威部门数据进行共享。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互联网经济的管理结构。

    三是培育和服务企业方式的不适应。眼下,一些地方正在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经济工作部门对一些产业规划的编制备感棘手。有地方发改系统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轻资产、高智慧”的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增速、规模和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难以评估,因而也很难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

    “对于互联网,有些政府人士说的都是外行话。一些部门领导甚至连电子邮件都还不会用。”一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433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