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已经开工建设的陕西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园区按照“用煤发电、用电炼铝、对铝进行深加工、电厂灰渣全部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的思路,延长产业链打造以煤、电、铝联产联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11月22日拍摄)。资源型城市的生命长度究竟能延续多久?这道难题考验着世界,更考验着快速发展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大庆、徐州、黄石、铜川等城市,探寻这些城市的转型轨迹,求索人类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节约保护关系的答案,从而更深地体会了科学发展之重要。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