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边关餐桌,何以从单调走向丰富?

2017年03月27日 18:26:00 来源: 中国军网

  记者观察·军民融合

  军地协作丰富官兵“菜篮子”

  朝连岛,是无淡水、无居民、无航班、无耕地的“四无岛”,也是距离青岛市陆地最远、条件最艰苦的海岛。

  一到冬天,整个小岛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岛”,驻守这里的海军北海舰队某部官兵的鲜菜供应长年依靠海上运输,有时遭遇特殊天气,补给船无法靠岸,官兵吃上一顿鲜菜成为奢望。

  一年春节前,4名军嫂带着孩子来岛探亲,正赶上大风天气,近一个月的时间,4个五、六岁大的军娃没吃上一口鲜菜……2015年,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守岛官兵向青岛市农科院专家学习大棚建造、蔬菜种植技术,最终让自产蔬菜在小岛“扎下了根”。这是军民融合建设“菜篮子”工程的一个生动实例。

新型玻璃日光温室

  引进地方先进技术为部队“菜篮子”工程服务,走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大势所趋、兵心所向。近年来,全军边防部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简单依靠“上级投入、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积极拓展军地协作,推动了农副业生产的转型升级,让官兵“菜盘子”越来越丰富。

  在西藏军区生产基地,美国太空椒、意大利生菜、以色列丝瓜等一批优质绿色农作物,正悄然走上雪域哨所官兵餐桌。2013年至今,他们与中科院、原成都军区农技推广供应站等军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协作,并与西藏农牧厅签订了3份“农业合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农技服务、绿色食品认证等5项协作机制。

  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军营”活动,他们与拉萨生态站等6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蔬菜品种,创新研发了“温室养杯育苗、配方施肥、叶面喷肥、人工授粉、无土基质栽培、滴灌节水”等种植技术,让百余种蔬菜品种落户雪域高原。

  在“生命禁区”昆仑山哨所,新疆军区后勤部与自治区农科院联合组织“科技兴农边防行”活动,邀请军地专家赴边防一线对“日光温室、高原农副业基地”进行现地指导。

  据悉,2013至2015年间,国家农业部与原总后勤部就“军民融合推进部队科技兴农,建立军地农业合作协调机制”出台《意见》,对军民融合建设部队“菜篮子”工程做出了详细规定。(记者孙兴维 特约记者赵杰 通讯员眭艺)

  记者观察·科技生产

  科技创新成为解难“金钥匙”

  曾听过一个“吃菜难”的心酸故事。一名因大雪封山在高原守防半年之久的边防战士,终于盼到了来年探亲的日子,他一下山便径直走进一家饭馆,一口气点了6盘青菜“打牙祭”……那个年代,边关战友对于新鲜蔬菜的渴求可见一斑。

  如今,随着军委各级机关不断加大对“高海边无”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高原“生命禁区”、无淡水海岛培育出绿色蔬菜已并不稀奇。

  2015年9月,全军海拔最高的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在海拔5418米的雪山哨卡成功种出新鲜蔬菜,这标志着困扰该军区海拔5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多年“吃菜难”的历史宣告结束。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高原蔬菜“选种播种、土壤改良、光照温度、施肥灌溉”等种植经验,创新研发“新型高原种植法”,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驻内蒙古边防部队根据驻地地理纬度、气候特点等环境需求,研究建造了“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这种温室不仅冬季无需供暖设备、高效节能,其增温、御寒、保温性能也很强,冬季棚内平均温度可达20℃。驻内蒙古某边防团官兵说,自2014年该团建设大棚以来,连队冬季蔬菜自给率可达70%以上。

嫁接蔬菜 佟鑫摄

  在南沙岛礁,守礁官兵想方设法在礁石上种植蔬菜,但产量却并不理想。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他们采用“太阳能、雨水回收、喷雾降温”等系统,自动收关天窗、活动遮阳网等设施,建成了集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于一体的“四防”新型岛礁种植基地,满足了守礁官兵生活所需。

  “菜篮子”工程建设,因科技而兴。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偏远艰苦地区破解种植难题的“金钥匙”——驻高寒地区部队通过“保温增温”解决低温问题;驻荒漠部队通过使用“坚固材料”提高抗风能力;驻高原部队通过改良耐用薄膜,增加玻璃材料,降低辐射强度;驻南方部队通过利用“防雨排水降湿技术”,防范雨多潮湿。 (记者孙兴维 特约记者赵杰 通讯员眭艺)

  "哨位君"说

  我们餐餐有“绿色”

  3月中旬,驻内蒙古某边防团最低温度仍低于-20℃。室外天寒地冻,连队新型温室大棚内却春意盎然,一排排碧绿的蒜苗、嫩绿的油菜,白瓜挂果、香菜斗艳、菠菜翠色欲滴……

  司务长姚岳松说,经过近2个月的生长,这批鲜菜很快就能“走上”边防官兵的餐桌了,“如今,我们可以育种各类蔬菜品种,冬天吃上新采摘的蔬菜不再是难事。遇上吃火锅时,有10余种菜品可供官兵选择。”

  该团驻守在呼伦贝尔草原北部边缘地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冬长夏短,年取暖期长达7个月,无霜期不足百天,最低温度达-40℃,这给部队后勤保障带来诸多不便。

  过去,官兵们主要依靠冬储菜白菜、萝卜、土豆过冬,近几年,团领导积极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陆续组织一线连队种植员,到驻地蔬菜种植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并大力借助科技优势对边防连队温室大棚、菜窖进行改造。

  笔者发现,温室大棚只有一面墙壁,另一侧则由一排排“弧形”铁质菜架组成,菜架上的蔬菜幼苗长势喜人,且每层菜架上都覆盖着塑料薄膜。姚司务长介绍,“‘新型薄膜’能在夜间起到保温作用,白天还不影响光能吸收。”

  为防止温度骤降“冻坏”幼苗,官兵们在大棚内“嵌套”了一个“小棚”,外面盖上一块塑料薄膜,四周用宽胶带粘紧;并在小棚中央挖了一处半米深的窖坑,坑内放置2个电炉,为小棚提供持续热源。

  “我们的青椒味道不错,虽然个头小了点,但是绝对没打农药……”姚岳松说,改造新型温室大棚并非一劳永逸,由于昼夜温差大等原因,蔬菜在大棚里长得慢,个头也不及内地蔬菜的三分之二。“下步我们会继续摸索改良,让官兵吃上又大又好的新鲜蔬菜!”他说。(徐嘉宁、孙伯李)

   上一页 1 2 3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519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