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为什么没能阻止日军侵华脚步

2017年03月24日 11:17:15 来源: 中国军网

  那么,台儿庄会战这样一场历史意义被大书特书的胜利,为什么没能阻止日军侵华的脚步?

  一方面,尽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就战损比来讲,中国军队的伤亡远远高于日军的伤亡。据战后统计,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伤亡在五万余人。其中,第22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59军以及汤恩伯军团的伤亡人数均在一万人以上。

  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伤亡人数则有不同说法。据《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而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统计显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

  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的死亡人数是5万余人,日军的伤亡人数不到2万人。而且由于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正向第10师团输送物资的日军辎重兵部队。

  另一方面,台儿庄会战胜利最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屏障徐州,掩护武汉,迫使日军改变作战路线。日军侵华的战略方针是“速战速决”,追求一个“快”字,为此采取了由北而南的作战路线。我国抗战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迫使日军将其作战略线从由北至南改为由东至西,以此将战争拖入战略相持阶段。

  台儿庄战役胜利以后,中国援军源源不断开往徐州一带。

  日军攻陷南京后,接着便将目标对准了武汉。徐州位于津浦、陇海两线的交会处,是武汉的屏障,日军欲取武汉,必先占领徐州。台儿庄是鲁南重镇,位于徐州以北60公里,乃兵家必争之地。台儿庄的胜利,暂时保住了徐州,这就使在武汉的最高统帅部有充分时间组织沿海工厂经武汉内迁大西南,完成武汉保卫战的作战部署,而且由于徐州中国军事战略集团的转移与保存,使其有可能参加了后来的武汉会战,从而大大加强了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实力。中国军队才能在武汉会战中坚持抵抗达四个半月之久,取得了歼敌二十余万人的重大战果,进一步削弱了侵华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世上少有足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是中国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通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以无数血肉之躯的代价换来的。尽管台儿庄这一局部性胜利,无法对抗日战争全局起决定性作用,但无疑狠狠打击了日军的豺狼野心,再次证明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意志,抗战必胜的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正如周恩来所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79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当年台儿庄胜利的实际意义,即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战场上击退敌人,迫使日军第一次做出无奈的战术性撤退;对彻底粉碎使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方针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但以上显然还不足以阻止日军侵华的脚步。也正是因为胜利罕见而失败常有,我们才更敬佩这个民族的坚韧。那些在台儿庄战斗中,为中华民族捐躯的军人们仍然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17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