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群体

2016年06月27日 12:03:49 来源: 新华社

3米x2米结冰风洞开展飞机平尾部件结冰试验。(图片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供)

    新华社成都6月27日电题:(时代先锋)洞天铸剑驭风雷——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群体

    李国利、徐青、于杰

    朋友,当你来到上海在东方明珠电视塔惬意欣赏着黄浦江美景时,当你游览北京与鸟巢、奥运五环塔争相合影留念时,当你乘坐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还能清晰无比地接听手机时,当你为战机轰鸣、导弹长啸的演习画面自豪赞叹时,你一定不曾知道藏于幕后的他们的故事。

    走进巴蜀绵州,来到他们中间,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而自豪,就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的默默付出而点赞。他们,就是像群山一样厚重的英雄团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群体。

    洞天铸剑驭风雷,舞动人生风洞间。几十年来,有“空气动力事业国家队”之誉的他们,胸怀祖国、勇于创新,自主设计建成世界级风洞群,我国几乎所有的飞机、导弹、飞船等航空航天飞行器,都在中心进行过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在几乎所有涉及空气动力学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忠诚

    风洞,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流动情况的大型试验设施。

    看似高深莫测,却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飞机、飞船、火箭、导弹、汽车、高铁,乃至建筑、桥梁,都要在这个被称为“地面的人造天空”的风洞里开展大量试验研究。

    1968年,在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规划设计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川西北组建。

    全国各地汇聚于此的数千名科技干部和建设者,在乱石荒滩上建成了亚洲最大风洞群,使我国空气动力技术走向蓬勃发展,满足了武器装备研制和经济建设需求。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迫使风洞群停止轰鸣。

    灾难,从来压不垮他们的豪情壮志。地震两周年之际,以多功能结冰风洞破土动工为标志,科研试验新区正式开工。1600多个日夜后,一个包括20多座风洞在内的“世界一流新型国家气动中心”拔地而起。

    冰花,晶莹剔透、纯洁美丽,却是飞行器的潜在杀手。

    因为没有自己的结冰风洞,我国飞行器研制工作被迫进行调整,甚至不得不冒险在自然结冰气象条件下试飞……

    年逾七旬的风洞设计专家刘政崇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全力投入结冰风洞的设计建设攻坚战。

    喷嘴,是风洞喷雾系统的核心设备,国外买不来,国内无参考,况且如何实现上千个喷嘴的合理调节控制,确保水滴粒径、均匀度等达到试验需求,堪称世界难题。

    多少个清晨,他们都在沉思中迎来了东方晓白。多少个问题的破解,都伴随着黎明的朝霞孕育发芽。最终,他们迎难而上,攻关千日,一举攻克了喷雾系统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扫清了结冰风洞建设的技术障碍。

    2013年10月,均匀的水雾从上千个喷嘴中喷涌而出,温度曲线不断下降,从20℃到0℃,再到零下20℃、零下30℃,试验模型上的冰凌从无到有,慢慢变白变厚……

    中国冰花,首次在这座世界先进的结冰风洞里成功绽放。

    噪声,不仅是影响先进飞行器适航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也是衡量声学风洞试验能力的重要指标,风洞背景噪声越低,气动噪声测量数据就越精准。

    2006年,大型航空声学风洞立项论证工作启动,对气动噪声测量技术的深入系统研究也随之开始。

    如今琳琅满目的测试试验设备,在当时只是一张简单示意图,有的连模样都没有……陈鹏博士和他的团队从理论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论证噪声测量方法,通过对麦克风阵列布局和噪声数据算法进行反复优化,有效提高噪声源空间分辨率和测量精度,终使声学风洞首次验证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模型飞行试验与飞行员试飞相比,可以测试飞行极限、降低试验成本,但要求专业面广,涉及20多门学科。

    从事模飞事业近10年的张利辉和他的团队,经过艰辛探索和努力,自主设计建设模型飞行试验基础平台,成功破解总体设计、飞行控制、飞行仿真等难题,保证了每个模型都是精品。

    2013年5月,大西北某机场,某飞机模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即,国内首次带动力失速/尾旋模型飞行试验成功……

    奇迹,就是他们用无悔忠诚拼命干出来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093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