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
·穆青专栏 ·冯健专栏 ·李峰专栏 

  新华社记者李峰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
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
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60年代他写的通讯《‘一厘钱’精神》播发后轰动全国。中央和地方的报
纸都全文刊登。“一厘钱精神”成了全国开展增产节约的行动口号,一直持续
不断。就在它发表38年后的21世纪之初,新华社还喜报“一厘钱精神”催人创
出了一个大型工业集团。
  他写的《桌子上唱起了大戏》等关于常州工业大发展的调查报告,掀起了
“全国学常州”的热潮。《‘一厘钱’精神》和常州篇,赫然先后上了党中央
和国务院的“红头文件”。文件中倡导他报道的经验和高尚的精神。一个记者
的报道上中央文件,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当属罕见之事。
  50年代他写的有关第二个五年计划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政策的述评,70年代写的应重视让职工尝
到改革甜头,从而化作搞“四化”动力的通讯《放盐不多就能咸》,都曾荣幸地受到邓小平这位伟人的重
视和称赞。李峰写的《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通讯,受到当时全国整党指导委员会领导同
志的表扬,并指示此通讯可作为当时农村整党的学习材料。他先后为人民日报写的杂文式的评论《改革要
唱进行曲》、《让党委书记更有魅力》等,也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赞扬。
  他拍摄的让敌人的“铁轨大翻身”的摄影名作长年高挂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而有趣的这曾是他忘记了的作品。他这个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担任了中国新闻学院
教授,被中国社科院聘为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
  他出版了以新闻通讯及战地摄影、杂文随笔、新闻论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作者戏称这是他的
“安魂集”。他又惭言“出书方知写得少”,那文集也是“憾少集”。  请点击此处进入看全文>>

七年比一百年——算账备忘录
“一厘钱”精神
九龙江上的抗天歌
“古庙朽木”新光彩——四川100个试点企业扩大了哪些权
放盐不多就能咸——为什么他们干四化劲大信心足
深圳河畔的新消息
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
改革要唱进行曲
假如真有“位置学”
请过苦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