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面向高端的“洪堡教席奖”

2014年06月11日 10:01:46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为吸引世界顶尖人才来德国高校工作,提升德国学术实力,德国联邦政府于2008年启动“洪堡教席奖”计划,以5年内向每位获奖者提供高达500万欧元(而且还只是基本经费,申请到其他经费,更是锦上添花)的巨资吸引各国顶尖科学家前来德国。这项计划由全球大名鼎鼎的洪堡基金会(它资助过的学者中4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实施。

  按常理,以德国的学术工作条件和额外的丰厚经费,并由洪堡基金会操作,吸引到一批优秀人才,应该不是件很艰难的事。但实际情况令人“始料未及”,原计划每年要引进10位科学家,可谓之“十人计划”。开局的第一年2008年招来8位,可以说基本完成预定任务,但2009年只引进了5位,是计划的一半,基本上是“惨淡经营”了。这5位来自荷兰、英国和美国高校的国际优秀科学家获得这一德国奖金数额最高的学术奖项,当然,他们得在德国高校工作5年。

  看起来,要真的引来科学的“凤凰”,仅仅筑个漂亮的巢还不够。

  德国引进人才的做法很认真,不为定额和计划左右,切实做到了宁缺毋滥。毕竟,正如负责实施“洪堡教席奖”的洪堡基金会主席所强调的,钱是纳税人的,他们有权力质问,他们的钱用到了什么地方,使用的效果怎样,引进的科学家是不是真的增强了德国的学术实力,提升了德国国际科技竞争力。所以,管理层谨小慎微地严把质量关,不敢丝毫懈怠。

  此外,引进的高校也格外谨慎。钱是好的,人才是急需的,但如果为引进而引进,不能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特别是面向全球学术竞争全局的定位,结果是外来的人才成为高校的“异类”,一方面遭到校内同行的排异,另一方面,这些高价人才孤军苦战,难出成果,因为当今科技成果必须靠科学家和相应的支撑系统“多兵种”集团作战,单枪匹马的时代过去了。这样的局面,是引进高校的领导层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好事也会坏了一锅粥。

  德国的难处也说明,吸引国际尖端学术人才要有优厚的、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经费支撑,但这不是唯一的,还要统筹考虑其他因素,让学者们看到,他在你这里能够成就事业,再者家庭生活环境常常起关键作用,如何吸引他们的配偶子女,需要解决其职业和学业的实际需求。简言之,吸引国际人才,各国比的是经费,也是生活,是文化,说到底是战略和谋略的竞争。(关世杰)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168000000000000001110507126604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