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编辑陕西调研培训活动:深入基层锤炼“四力” 见证祖国发展巨变
2019年06月11日 09:15:1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5月26日至6月1日,中国记协在陕西举办新闻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19年夜班编辑调研培训活动。来自中央和地方54家主流新闻媒体的58名夜班编辑和资深新闻工作者们深入西安、杨凌、铜川等地开展调研、接受培训,聆听陕西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成就和新闻舆论工作专题报告,瞻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调研陕西“一带一路”建设最新成就,参观陕西历史文化展馆,深受教育,满载收获。

    承东启西,感受古都生气

    “改革开放看深圳,'一带一路'看西安。”作为调研培训的第一站,编辑记者们深入走访了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及咸阳国际机场等十余家单位、企业,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给这座千年古都带来的巨大变化。

编辑记者们在咸阳国际机场调研

    看着中欧班列“长安号”营运中心里不断变化的数字、路线,龙门塔吊下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货物——

    中国建设报社龚后雨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古老的‘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在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推动下,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四射的‘国际范’。”

    云南日报社李喜翠发出赞叹:“驼铃变笛鸣,中欧班列在这飞驰而过,让这座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

    经济日报社李盛丹歌感慨:“如今的西安不再只是向世界展示古都历史文化,而是已经构建起了一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贯通欧亚的重要商贸物流大通道。”

    编辑记者们亲身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所带来的实惠: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联通国际市场的加工基地,展示现代科技力量的智慧城市。

    “这是多么鲜活的事例,对改革的认识和共识,恰恰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光明日报社朱波说。

    广西广播电视台乔丽荔意识到:“对于西安当地的民众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议题,同时也为更多的老百姓带来了便利。”

    上海澎湃新闻网刘恋认为:“只有走到基层跟参与者面对面交流,才明白'一带一路'给普通人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带来的到底是怎样巨大的改变。”

    西安及周边地区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和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给编辑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惊讶于西安交大新校区48栋建筑600天拔地而起,北京日报社王道新赞叹道:“西安的城市建设速度超乎想象。”

    看到西部地区的新城中建设了海绵城市,听闻西安国际港的规划中要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国际商报社李高超为此不由感慨:“开放让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涌入,才会让以往人们印象中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人民日报社纪雅林在行程结束后也感慨道:“西安的代表色已经由印象中历史积淀的土黄色,变成朝气蓬勃、处处生机的绿色,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成为大家认可的国际化大都市。”

    深入田间,挖掘创新力量

    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编辑记者们走进大棚,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滴灌技术,聆听专家讲解,“聚焦西北农业需求,突出旱区农业特色,让高技术为农民插上改变的翅膀。”这是青海日报社王雁的真切感受。

    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小麦细白的根须生长在四五米高的玻璃监测土柱里,近百米长的甬道两侧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土壤水肥情况监测点,这些都体现出农业科研工作者对细节孜孜追求。

    中青在线“90后”编辑母泽良说:“每一项研究成果都需要以年为单位进行测量评估,一代代农林科技工作者花费毕生心血在为祖国崛起而默默奉献。作为年轻的媒体人,在事业中倾注更饱满的热忱和执着的坚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品质。”

    四川日报社陈四四感慨道:“为了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了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杨凌这里的人们做出的努力,让我肃然起敬。”

编辑记者们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

    深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如何真正落到田间地头,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里,编辑记者们找到了答案——

    工人日报社兰海燕将其称之为“种子的力量”——“这里的职业农民群体正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一粒粒种子。这群靠政府和社会组织免费培训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年轻农民,已经成为让科研院所的最新农业科技在广袤大地落地生根的传播者。”

    听着这里的职业农民讲述脱贫致富的故事,看到田间地头悬挂的标语“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湖北长江云刘蕊俊由衷佩服:“短短15个字,通俗简练地道出‘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精髓所在。”

    “在‘四力’当中,夜班编辑最缺乏的是‘脚力’。”人民日报社纪雅林、经济参考报社明航、陕西日报社高军政、昆明日报社丁武超等都是多年坚守在夜班岗位上的“把关人”,他们对于夜班编辑的“短板”体会深刻。“夜班编辑尤其需要走到基层、深入一线的脚力,善于发现、去伪存真的眼力,高屋建瓴、笃学勤思的脑力,精于表达、生动传神的笔力,只有切实做到践行‘四力’,才能站在思想高地,策划切合时代的精彩选题,编写出引领人、吸引人、打动人的新闻稿件。”纪雅林说。

    饮水思源,品味传统文化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孙思邈纪念馆、陈炉古镇等,编辑记者们被陕西历史的厚重所折服,为三秦文化的魅力所感染。陕西引以为傲的璀璨文物,是延绵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秉持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发展理念的不朽见证。

    “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让陕西文化里洋溢着浓浓的‘家’味——这里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家’。”新华每日电讯报社李洪磊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中国文化报社马逸珂由衷地说:“眼见恢宏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长卷徐徐展开,我相信没有人不会因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

    浙江日报社李应全认为:“一件件文化瑰宝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记忆,无声地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默默地铸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我们细细欣赏,接受教育,潜移默化中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编辑记者们参观碑林博物馆

    通过观览历史文化精粹,聆听专家生动讲解,编辑记者们对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深刻认识,对进一步用好群众语言、提升传播效果有了独到心得。上海澎湃新闻网刘恋比较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碑林博物馆两位讲解员的不同风格:一位紧扣当下热点,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另一位结合自己读史的感受进行生动点评,与年轻参观者产生共鸣。“在他们身上我深受启发,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舆论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探索个性化的表达形式,才能赢得受众认可,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

    不忘初心,缅怀革命先烈

    重温革命先辈峥嵘岁月的同时,大家深深感受到,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手中的笔墨鼓舞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激扬奋进精神,让世代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在照金,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一件又一件展品背后的壮烈故事,参观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生活旧址,编辑记者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奋不顾身的年代,体验着革命先辈的筚路蓝缕。

    在北梁红军小学,大家重读总书记的回信,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关怀,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光荣传统的理解,为更好承担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打下坚实基础。“忠诚于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单姗认为这样的照金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照金根据地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去,它保障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今天,仍将激励我们在实践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奋勇前进。”

杜天祥老人(右一)向编辑记者们讲述革命传统故事

    在陈家坡会议旧址,66岁的“草根宣讲员”杜天祥身穿红军制服,讲起革命故事来情真意切,让在场每名编辑记者都印象深刻。科技日报社胡晓楠专门查询了老人的资料,了解到他还有一个光荣的身份:2018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作为老区群众有义务把当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照金精神代代传承。所以他会守护着旧址,守护着初心,传播党的声音。”在这片先辈们鲜血染红过的土地上,在这些朴实真诚的老区人民身上,编辑记者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中国记协组织调研培训活动的初心所在。通过聆听讲座、现场观察、亲身感受、学习交流,大家切实感到基层和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新时代的新闻人应该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锐眼洞察天下、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把增强“四力”作为看家本领,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权益保障处)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2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