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社会责任报告(2018年度)
2019年05月28日 15:19:2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三)履行人文关怀责任

    北京青年报社多年来在灾难事故报道中,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天津仓库爆炸等重特大事件,以及一些日常报道,始终有北京青年报记者的身影,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不以渲染灾情为噱头,坚持正面报道。2018年7月间,北京出现大到暴雨的过程,北京青年报将报道的重点放在对雨情的预警报道,并结合实际,突出报道防汛救灾突击队志愿者,在抗汛救灾第一线发挥着青年力量的场景。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地震已经成了每个中国人的记忆,10年之后的报道要做些什么呢?应该说,身体的疗伤已经完成,家园的重建也已经完成。但心理的康复,对许多灾民来说,还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很可能陪伴他们的一生。所以,北京青年报社将汶川地震十周年报道的体现于人文关怀,着眼点放在了心理康复上。

    在2018年的春节,北京青年报社就派出了记者前往汶川采访,清明节再次派记者,在4月5日至5月12日,推出了“震后十年”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国内媒体中率先刊发。报道定位灾民的心理康复路程,采编方针准确。系列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报道还是和北医六院合作的一个项目,报道内容将编纂为心理救援的一本准专业书籍出版。

    (四)履行繁荣发展文化责任

    1.刊出“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

    2018年,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专刊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推出一系列精品佳作,引导文艺创作、推介优秀作品、提高审美鉴赏、引领文化风尚。

    “文艺评论”以中国出版机构参加纽约书展引发的一些热议约请美国当地文化学者做了澄清事实的评论,组织了著名作家苏童、毕飞宇等就中国文学如何有尊严地走出去进行讨论,问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焦虑症”;在“新文化运动”百年的节点,约请权威专家孙郁等重读《新青年》,刊发文章《刚脱了长袍的人在漫步》;面对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新形势,约请中国作协李敬泽与相关研究机构讨论,以《野蛮生长后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世界奇观》为题刊发。这些文章均获得广泛的传播,在业界更是获得很大影响。

    2.组织“青睐”活动,传播优秀文化

    北京青年报创办“青睐”系列线下活动已有三年时间,在文化艺术界和读者群体中已经有了较为响亮的品牌。“青睐”系列线下文化活动通过讲座、寻访和雅集等丰富的活动类型,关注当下人文热点、唤起人们的文化渴求,从而搭建文化名人、文化机构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青睐”系列线下文化活动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营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一大三小”的架构体系,即“以人文讲座”为主,以“艺术愿线”“闲情雅集”和“人文寻访”为辅的模式。2018年,完成活动共计116场。其中包括37场“人文讲座”,10场“艺术愿线”,29场“人文寻访”,其他类型活动40余场(雅集和会员福利),邀请了单霁翔、陈平原、肖复兴、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等近百名文化界的嘉宾,现场观众累计达到近12000人次。

【图11】“青睐”版面

【图12】“青睐”线下活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96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