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访南疆 行走昆仑强“四力”
2019年05月24日 14:53:19  来源: 求是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登昆仑 下田地

    在采访中,我们特别想了解老职工和新职工的情况。一牧场的同志推荐我们可以去昆仑山上二连的草场采访放牧的维吾尔族牧工,还可以去地里看看承包了田地务农的汉族新职工。

    我们决定去昆仑山里的二连。二连的驻地很美,号称云中牧场,距离场部开车向着昆仑山腹地方向攀爬30公里即到。

    接受我们采访的主人公名叫如则麦麦提·热杰普,今年55岁,他从15岁开始放羊,牧鞭已经挥舞了40个年头。而他放牧是接过了而今已经90岁父亲的牧鞭,今天他30岁左右的儿子也跟他一起在山上轮流放牧。

    我们的采访是在一处地窝子里进行。在跟如则麦麦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将近70年的发展,同样带给了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从住房条件的改善,还是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甚至是现在政府补助他们五险。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一家人三代放牧戍守边关的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时,一身戎装的第十师桑德克哨所民兵马军武讲起在中哈边境线屯垦戍边26年、建设夫妻哨所的感人故事。听到他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时,总书记说“了不起”“非常敬佩”,并叮嘱他代向他妻子问好。而在今天,我们仿佛再次看到了这一感人的事迹在昆仑山上的二连续写。

与如则麦麦提·热杰普合影

    说起对新职工的采访。其实我们主要是想探访他们来到一牧场的原因以及来到这儿的实际感受。接受我们采访的新职工名叫刘九福。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再次在遥远的新疆碰到了老乡。

    来自甘肃文县的刘九福,汶川大地震后家里遭了灾,受到不小的损失,不服输的他决定来新疆闯闯,之前他已辗转北疆打工多年。因缘际会,看到了兵团职工招录的消息。他决定先来考察一番一牧场再做决定,他跟我们说,“我一来就是先看树长的咋样,结果看到的是路边一排整齐的杨树,就立在那儿,我心想这树能长这么好,种庄稼应该没问题,就一家人户口直接就转过来了。”

    兵团给夫妻俩分了60亩地,今年又乘着兵团深化改革的机会,承包了蔬菜大棚。从刘九福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点,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说:只要给中国人一块地,就能生存下去。想一想不无道理,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比中华民族更热爱土地,更善于打理土地呢?

看看沙土地情况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说过,“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这句话从刘九福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个善于思考的甘肃农民,拉了8户人家组了个合作社,最近心里始终琢磨怎么带着大家致富。在把目光投向甘肃文县特产经济作物大红袍花椒后,他得到了答案。采访中,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忙着花椒种植,第一阶段引进了500株幼苗,试验种植已经成功了,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的扩大种植,引进了2000株幼苗,最终目的是给一牧场甚至兵团搞出一条花椒产业链,这个产业目前新疆还没人做。

刘九福夫妻在田地劳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劈波斩棘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像刘九福一样的普通老百姓,虽不曾有显赫之权、尊崇之位,但是反而正是他们,浇筑了这个民族最扎实的地基,锤炼了这个国家最强的脊梁,朴实之中显风华,历史将永远镌刻下他们的功绩。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此言乃是大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85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