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2019年05月23日 10:25:05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小方自绥远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一位高大的青年骑着自行车只身穿越炮火,来到卢沟桥一带,成为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新闻记者。

    他就是方大曾。

    如果他健在,今天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了解他的人仍喜欢称他为“小方”。

    小方,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被摄影史学家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一度与同时代的范长江、徐盈等战地记者同负盛名,并留下了大量抗战题材的摄影作品。可惜,就在1937年,年仅25岁的他“消失”在战地,与这个世界失联。

    62年后的1999年,小方的同行、纪录片导演冯雪松意外结缘,开始探寻小方的足迹。20年的寻找之旅中,冯雪松陆续拍摄了纪录片,出版了书籍,推动成立了方大曾纪念室、方大曾研究中心,开展了“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两代新闻人的隔空对话中,那个拥有短暂而传奇一生的小方,仿佛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

    战地踏察

    “十日清晨,战争既停,记者乃骑着自行车赴卢沟桥视察……到卢沟桥的公路,须经过这条岔道的一个涵洞,有两个日军在涵洞口上放哨。我经过这里的时候,被日军截住……他们先疑我为中国军的高等侦探,理由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然而由于我的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许到宛平城下。”

    第一次读到小方写下的这段文字时,冯雪松已经在国家图书馆过刊库泡了几个月。当时还是中央电视台年轻编导的他,在弥漫着陈年纸张气息的图书馆,捧着因年代久远而变黄发脆的旧杂志激动不已,因为这段文字出自小方最重要的一篇新闻通讯——1937年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刊登的《卢沟桥抗战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让紧张了许久的北平城愈发人心惶惶。为了躲避战火,宛平县的许多百姓纷纷涌向城里,此时,正在城内家里休假的小方却打算逆人流而行。

    两年前,中共地下党员吴奇寒、进步青年周勉之等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外新闻学社”,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写作,向国内外传播抵御外侮及学生运动的图文报道。小方是中外新闻学社唯一的摄影记者,得知卢沟桥发生的重大新闻,当然不想错过。

    7月9日晚上,小方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匆匆告别家人。10日一早,骑上自行车,他只身前往卢沟桥。

    这段路程小方早已驾轻就熟,八个多月前,他才去过丰台卢沟桥一带。那是1936年10月,听说驻(北)平丰(台)通(县)(天)津的日军将在北平附近进行大规模的“秋操”,小方特意于10月20日步行至宛平观察采访。他在察访后发表的《宛平之行》中写道:“侵略者越闹得起劲,而反抗者的势力,则也随着增加。记者愿以愉快的态度敬告国人,就是华北的民众都在待机发动,发动一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愿自任先锋。”

    这一次,大概是意识到事态紧急,小方选择了骑自行车。他看到由广安门通卢沟桥的大道已经修成了很好的汽车路,道路两旁,仲夏的田野显得特别美丽,沿途的村子市集还相当热闹,战事似已成为过去了。

    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抵临宛平城,东门紧闭,西门半开,在一位于姓巡官的帮助下,小方抓紧时间拍照了解战况。在卢沟桥的石狮子旁,背着大刀巡逻的二十九军战士进入他的取景框,定格为历史——这些照片后来刊登在《良友》、《申报每周增刊》等许多杂志上。

    临近中午,小方正在警察局采访,前方忽然传来消息:一是日军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桥进行中;二是大井村又被日军占领。

    小方尽快完成了宛平城的采访,然后经过战火暂熄的卢沟桥,西行至长辛店。这里的官兵百姓热情欢迎小方的到来,并为他提供各种方便,经了解,小方才意识到,自己是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记者。一条街的尽头排列着阵亡兵士的尸体,街上的老百姓告诉小方,直奉战争时长辛店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死这么多人;一列伤兵专列正要开往保定,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内,躺着因守卫宛平城被炸伤腿部的营长金振中,他接受了小方的采访,并在其镜头中留下了受伤后的第一张照片。

    采访至下午,街上的气氛更加紧张,卢沟桥战事又起,急着发稿的小方不得不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返回城里。这条路是中国军队沿河的一道防线,只身赶路的小方引起了好几波守军的误会,有一次甚至被一名士兵拿枪直指,士兵从侧面五十米远的高粱田里跑出来,并立刻做卧倒的姿势用枪口瞄准小方,大喊“站住!”小方停住,告诉他自己的来历和去向,士兵才让小方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走开,但他的枪口一直没有放下,直到小方的背影慢慢消逝。

    下午六时,就在小方刚刚绕道离开长辛店后,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来,激烈的战斗又开始了。

    小方在此次采访后完成的《卢沟桥抗战记》中感叹:“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他的预言成为了现实,卢沟桥在民族抗战的记忆中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与此同时,小方的命运也彻底被改变了。

    从卢沟桥、长辛店前线回到城里,小方加班加点撰写了近七千字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洗印了前线拍摄的战地照片。紧张的工作中,他度过了自己的25岁生日。7月23日,他将文字和照片从北平寄出。不久,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发表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及若干张照片,为世界了解中国全民抗战发端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信息。此外,《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城》《卫国捐躯》《民众慰劳》等专题摄影报道陆续被上海《申报每周增刊》、《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刊发。一系列现场及事后的报道图文并茂,影响甚广,尤其是摄影作品反响极大,小方因此被公认为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并被摄影史学家陈申等人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两个月后,名字频频出现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的小方,竟在前线战火中失踪了,而他留下的文字与摄影作品,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无人知晓。六十多年后在图书馆找到小方作品的冯雪松说,当时的借阅单上一片空白,这意味着,小方的作品在半个多世纪中读者寥寥。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82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