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家电台践行“四力”采访活动:走进“千万工程” 赢得千万点赞
2019年04月30日 20:31:4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4月21日至26日,2019全国百家电台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活动——“美丽乡村浙江行”在浙江大地进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主办,浙江之声承办。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6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上结出了丰硕成果。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地球卫士奖”。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在6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百家电台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兵分三路,深入浙江18个县市区的近50个乡村,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山野农家,走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倾心探索,融合传播,将“四力”要求落实、落细、落小,落到泥土里,落到群众中,落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层。

    一路上,记者们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通过电波传递的声音、通过网络传播的图文视频,实时发布、融合传播,共发布广播、新媒体作品600多篇,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学习强国、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号、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网易、喜马拉雅、蜻蜓等上百家网站和APP的总点击量达到3000多万,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传播增添了一抹亮色。

    锤炼“脚力” 步履不停

    践行“四力”的根基是增强“脚力”,要走出新闻编辑室、直播室,走进百姓生活、基层实践。

    探寻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浙江是宝贵的新闻“富矿”。在采访中,记者们深入走访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和实景地杭州富阳、“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安吉、“中国人最后水乡记忆”的嘉兴桐乡等18个县(市、区)的近50个乡村,翻山越岭,步履不停,每天手机记录的步数都远超过一万步。尽管路途奔波劳累,日晒雨淋,但记者们都为找到新闻“富矿”而兴奋,丝毫不觉得疲累。

    一走进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采访团就被家家户户墙上色彩明丽的农民画吸引了。令大家惊讶的是,这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子,竟然藏着300多名农民画家!这群扛着锄头的“田园毕加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摆脱了原来对柑橘种植的单一依赖,农民画衍生出的工艺品远销欧洲、日本,年产值达100多万元。中广联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会长杜嗣琨20年前曾到衢州农村采访,如今“故地重游”,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不禁感慨:“现在的衢州农村和20年前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觉得今天的浙江农村、衢州农村确实是人们向往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20年来浙江农村的蜕变,藏在手中的画笔下,藏在村民的笑眼中,走到农村中去,才能发现发展的轨迹。

在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记者们观看村民现场创作农民画艺术品。

    在行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心语一刻也没闲下来。作为乡村节目主持人,无论是富阳东梓关村、文村,还是安吉余村、大竹园村,每一处美丽乡村的“打卡地”,都是令她兴奋的新闻“富矿”。她感慨,这些宝贵的采访经历和感受,是坐在办公室或直播间里无法获得的:“走在乡村的道路上,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不是坐在电脑前,看一看简单的图片来做报道,而是真正走在泥土上,和受众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才是走基层的意义,只有真正接触基层,才能做出生动、接地气的好报道。”

    虽然采访地点都在浙江省内,但对于浙江之声的记者和主持人来说,如此深入、细致、集中地采访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仍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浙江之声派出融媒体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团队,兵分三路参与采访。一路走来,宁波奉化滕头村给浙江之声记者吴迪和主持人天心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3次到这里考察,这里的实践生动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轨迹。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时任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颁发“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奖章证书时,殷殷叮嘱:“常青树不容易,一定要继续走在前列。”

    当采访团走进滕头村农创中心,养眼的绿化、气派的建筑、热闹的生意场景让年轻记者吴迪十分惊讶:“难以想象这里以前是个贫困村。进一步跟村民、村支书交流得知,这里出了全国首部农村环保‘宪法’,首设农村养老基金,人均收入超6万元,村民有福利金、医疗保险,老人有退休金……浙江宁波乡村建设探索出的‘红色党建+绿色发展+金色未来’发展模式,让这里的美丽乡村呈现出三抹亮色,为中国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只有到基层来走一走,才能了解这些发展背后的力量。这次采访,我领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浙江之声主持人天心说,这次走出直播室,走进基层,给了她不一样的锻炼和启发。一路上,她在嵊州东王村、余姚横坎头村、奉化滕头村、温岭花溪村等地做了多场视频直播,采访了多位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这对平常主持娱乐节目的天心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她说:“作为主持人,同样需要走出直播间,深入田间地头,去走、去看、去问、去了解,才能真正体悟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播它。”

    基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步履不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只有到现场中,才能看得到真实情况;只有往基层去,才能听得到群众心声。

    锤炼“眼力” 同频共振

    独到的“眼力”,是宣传思想工作中分析、判断、思考的基础。看到真实的现场,看到动人的细节,才能洞察发展的脉络。这次采访,记者们不仅看到了绿水青山,也看到了创造“金山银山”的内生动力。

    一路行来,浙江乡村的美让所有记者震撼。来自甘肃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乔岩舍不得让任何一点美的细节从镜头中溜走,仔仔细细地发现并记录着。曾经漂着污染粉尘的“牛奶河”变成了如今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曾经堆满垃圾、蚊蝇肆虐的小路变成了如今整洁宽阔的大道,曾经破败的老房子如今成为设施完善又别具风韵的特色民宿,曾经因为污染而生病的大伯、阿婆如今畅快地享受好山好水好日子……乔岩一路记录着浙江乡村的秀美、富美、和美,常常是大汗淋漓,再加上日晒雨淋,一天下来,黑T恤上布满地图一样的盐渍。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着听众、观众、读者、网友的“眼睛”去看世界。在采访中,记者们通过多种方式,将浙江美丽乡村“快递”到受众身边。东广新闻台长三角调频副总监沈洁、主持人高嵩发挥融媒体采编的优势,向上海听众以“进行时态”全方位呈现这次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他们使用音频APP“阿基米德”进行了7场音频直播,每次时长30到60分钟,直播帖平均浏览量过万,平均回复量过百。其中,在富春山居的音频直播,浏览量近2万。主持人高嵩用手机实时收集最具特点的音频现场,并适时提出问题,回应听众关切。沈洁则负责进一步与听众互动,组织现场讨论和访谈,并及时分享清晰精彩的现场照片。手机另一端的听众们仿佛亲临现场,纷纷发出感叹,热烈互动。

记者们在富阳采访农家乐业主。

    正是这样的现场记录与直播,把听众的“眼睛”带到美丽乡村建设一线,带到最鲜活的基层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验记者发现与洞察的“眼力”,同时也激发了“脑力”的火花。

    锤炼“脑力” 深入思考

    将现场鲜活的新闻“快递”到受众身边,只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步。在较高的政治站位上,把握全局,胸中有时代,心中有人民,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钻研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背后的发展智慧,才能赋予报道以灵魂,给予新闻宣传工作以内核。

    在采访中,虽然行程安排紧凑,迎着朝霞出发,披星戴月而归,平均每天要走访三、四个乡村,但大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采访的“刀刃”上,边走边看,边采访边思考。青海新闻综合广播副总监张芸每到一个村,都积极与村干部、村民交流,关心村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停思考,不断追问。每一次采访,她都是访谈时间最长的一位记者。在“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张芸结识了余村退休老师李熙亭。李熙亭之前因为村里粉尘污染严重搬到县城居住,近年来环境改善,他回到家乡,每天抬头看绿水青山,低头练书法、写诗歌。李熙亭的讲述引发了张芸的思考,她说,浙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援建省,援建干部将“两山”理念带到了她的家乡:“我们也秉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这几年在脱贫的路上发展得更快了。这次采访当中,我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深入到每一个老百姓心中的,我希望把建设经验带回去,让我们的三江源建设得更好。”

安吉余村退休教师李熙亭为记者们讲述村子的变化。

    湖北之声新闻部副主任柳芳虽然是丽水人,但还是第一次来到丽水的古堰画乡,这次活动,让她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她看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有三个特色:一是美景加文化,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例如古堰画乡,千年古堰和如画美景结合,不仅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还是画家们的灵感之乡;二是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先富带后富,例如金华上河村,村主任放弃红火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治理环境,绿色致富;三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整治垃圾、露天旱厕等方面,浙江政府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虽然是到土生土长的家乡,但此次采访给柳芳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她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一路行来,映入眼帘的是美丽乡村的水墨画卷,深刻体会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副总监孙立宏说:“这里的美丽乡村有产业支撑:龙泉青瓷小镇延续千年窑火,聚集陶瓷企业作坊二百多家;钱塘上游开化金星村种出了被誉为‘上有龙顶,下有龙井’的龙顶绿茶……这里的美丽乡村有历史底蕴:浦江新光村灵岩庄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令人称道;兰溪诸葛八卦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家风代代相传……这里的美丽乡村有精神追求:义乌分水塘人秉承陈望道追求真理的精神,践行党员干部五(吾)带头;柯城余东村大街小巷的农民画,折射出村民的家国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走得近才能想得深。通过采访,记者们收获了满满的基层故事,同时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带回去、传播好。

    锤炼“笔力” 融合传播

    传统的“笔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妙笔生花、辣手著文,是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的集中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果,最终都将反映在“笔力”上。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不仅要求广播记者们写得好看,播得好听,还需要拥有融合传播“十八般武艺”。

    在采访中,记者们往往是下车不停采访、上车立马编辑,一名记者就是一支融媒体传播队伍,颠簸在盘山路上的大巴车就是融媒体工作室。除了广播记者标配的录音笔,记者们还用上了各种“道具”,利用“长枪大炮”的摄影器材、最新款的口袋云台相机、便携灵活的直播设备等,实时发送微博、广播消息,做音视频直播,进行电话连线,制作声音插件,拍摄vlog等。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电事业部广播新闻中心的广播融媒体采编霍然平时编辑工作多,采访任务少,鲜有机会深入田间地头。她很珍惜这次践行“四力”的锻炼机会,每天在大巴车上用手机敲出一篇篇千字文,到了驻地又马不停蹄地剪辑视频,挑选照片。她说:“通过这次采风行,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沉下去、走下去,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做到脚到、眼到、心到,才能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好故事,中国发展的好故事,才能不负伟大奋进的新时代。”

    采访团中不乏从业多年的“广播老兵”,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积极转型融媒体,年轻记者擅长的微博、微信、抖音,他们也样样精通。广西广播电视台南宁站站长彭龙已经是一位从业12年的资深记者,在此次采访中,除了传统的连线、录音报道之外,他还采集制作了20多条新媒体报道,如视频作品《宁波余姚横坎头村》《最美温岭石塘》等,彭龙自导、自拍、出镜、剪辑一气呵成。他说:“只有真正脚踏泥土,记者的笔下和镜头里才会流露出真情。通过本次活动的锻炼,让我真正从一个广播记者向融媒体记者转型,让报道可听可看可回味。”山东省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综合广播记者部主任张明也是一位视频达人,一路上他用最新的口袋云台摄像机记录所见所闻,手机上装了好几个vlog剪辑软件,发布了许多好看又有“干货”的视频作品,成了一位为浙江美丽乡村“代言”的“视频博主”。

    浙江之声的融媒体采编播团队除了每天发布录音报道和微信推送、实时电话连线以外,还做了11场视频直播,发布了50多条微博、17条声音插件、7条vlog,实时更新、动态跟进,形成了融媒体传播流,实现了现场与听众网友跨越时空的同频共振,仅微博话题#2019美丽乡村浙江行#点击量就超过1700万,不少网友在微信推送下留言互动。

    创新载体 诗歌相伴

    此次融媒体采访活动,不仅是新闻工作者锤炼“四力”的宝贵机会,也为全国广播媒体搭建了广泛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同时还是一场全国广播媒体为美丽乡村建设共同点赞、齐声呐喊的盛会。采访活动创新地以浙江之声大型文化品牌活动“星空朗读”为启动仪式,用诗与歌吹响寻找浙江最美乡村的融媒“集结号”。

    启动仪式现场,浙江之声主播用优美的朗诵描绘出浙山浙水浙乡村的美丽图画,通过诗歌让全国媒体与观看直播的网友瞬间“穿越”到浙江的美丽乡村,率先领略那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村里生活美不美,乡亲们说了算!来自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的乡亲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载歌载舞,赞美锦绣村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携手河北综合广播主播邓菲,带来精彩的情景对诵《浙江欢迎您》,大美浙江敞开怀抱,欢迎全国媒体的到来;走遍浙里乡村,不亦美乎!来自吉林、贵州、山东、南京、烟台等5省市电台的五大主播首次亮相“星空朗读”,共同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送上真诚礼赞!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为此次全媒体采访活动写下了田园诗般的浪漫开头。实际上,浙江之声大型文化品牌活动“星空朗读”已经不是第一次走进乡村,龙坞茶镇的茶园里、古堰画乡的香樟树下、东梓关村的富春江边……许多乡村都曾在安详静谧的星空下,飘扬着动人的歌声与诗句。“星空朗读”既有浪漫的风韵,又沾满泥土的香气,始终是一项有情怀、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为此次活动启幕可谓“点睛之笔”,歌声与诗句完美“剧透”了“美丽乡村浙江行”的精彩内容,使得记者们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去走一走、看一看。

富阳“网红村”东梓关村村民朱生华在村里卖他自己制作的冻米糖,吸引了记者们。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步履不停,笔耕不辍。一路上,来自全国的融媒体记者脚步踏在秀山丽水间,文章写在浙江大地上,故事传遍四海神州。浙江的“千万工程”绘就了浙山浙水浙美乡村行,新闻工作者们也借此次“美丽乡村浙江行”融媒体采访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锤炼“四力”的“千万工程”——过千山万水,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最坚实的实践基础,有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捕捉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供稿)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25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