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的传播意义
2019年04月25日 15:00:5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书香中国”的场景让人感到欣慰。特别是国际人士的评价,使人产生一种客观评价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说,当她在深圳看到那么多孩子与家庭一起,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时,她心里有一种感动,因为这在世界上许多城市难得一见。

    其实感动是要有信息催化的,不事声张的感动需要一种场景的力量。博科娃看到的是公共场合读书的场景,就深圳这个全国经济强市而言,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城去读书,并不是因为买不起书,而是有意让孩子沉浸到那种静穆的氛围中去,经受文化的洗礼。

    在当下这个喧闹的传播场域中,多媒体载送的信息无处不在,离开移动媒体的陪伴很多人都会不安,即使在夜深人静之时,许多人也在刷屏,宁静已成为一种稀缺的场景。因此,无声的书城,倒成为了一种聚合性领域,来这里的人是带着寻求宁静的期待的,如果这里还是人手一部手机低头刷屏,那倒是奇怪了。大家聚在一起,好像什么信息也不相互递送,实际上场景中的信息聚合度却是十分高的,高到人的情感形成一种共同的律动,在静穆之中得到享受,抑或是感动。

    像深圳那样的书城读书场景,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武汉的卓尔书城通宵开门,坐在地上读书的人说,他们来此为的是享受那种独有的氛围,也就是场域中的信息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读书日的设立也是为了倡导一种信息聚合,在繁忙的人类生活中昭示坐下来读书的独特意义,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安静而自由地读书,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个人爱好,实际上回顾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作为一种权利,它是历史进步的结果。300多年前,启蒙学者弥尔顿所争取的出版自由,实质争取的也是大众的阅读权利,真理输入与理性辨别的能力,都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产生,这种权利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维护和珍视,世界读书日的确立也可以说是对这项权利的维护。

    “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个古训鼓励青年人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根据抽样调查,我国18岁—29岁人口中,有32.8%为数字化阅读的接触者。可以说,数字化为扩大阅读面打开了广阔的天地。数字化有着丰富性、多样性和随机性的长处,但是读书的场景绝不止于一途,像家长与孩子一起到书城去读书等方式,也是形成书香氛围,转化心情、享受乐趣的方式,值得传播,蔚为风气。(江作苏)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08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