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收官
2019年04月22日 15:03:15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历时17天,行程4000公里,六路记者用脚丈量渡江战役沿线3省8市,拜访120位采访对象……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收官,新华报业全媒体采访组近40位记者,用他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感知和呈现渡江战役在新时代的价值。

    以重访致敬壮举,

    在路上锤炼“四力”

    1949年4月23日,《新华日报》在头版以“毛主席朱总司令下令进军”为题报道渡江战役开始的消息。江风猎猎,烽烟散去。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以重走重访三个突击集团曾经万船齐发、席卷而过的那些地点,向70年前这次军事壮举致敬。

    出发前,脑力风暴就已开始,寻找采访对象成为最棘手的问题。镇江组组长郑焱利用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源,打了大量电话,终于找到一些亲历者。江西组记者找到当年送解放军渡江、92岁的老船工路小牛,老人主动拿出部队颁发的《抢渡长江光荣证书》。安徽组偶然得知《渡江侦察记》原型之一曹兴德寓居南京,随后遗憾获悉老人4年前已去世,幸而知情人提供另一位老兵张世竹的线索。张老表示当时自己在二线部队,不宜接受采访。记者再三劝说,多方做工作才成行。郎广歼灭战是渡江战役最大歼灭战,但要落实采访对象难度不小。记者从7年前一则网帖觅得线索,几经辗转,终于联络到一位为歼灭战牺牲烈士守墓42年的渡江老兵。

    此次采访点多线长,江西组行程达1600多公里;镇江组遍访我军当年登陆三个方向,足迹遍及镇江所有区县;无锡组先后到访江阴要塞遗址、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李沟头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等纪念地,采访近20位相关人士;南京组走访南京江南江北5个区,行程400多公里,采访参战老兵、亲历市民、老船工后代、纪念地工作人员、党史军史学者,多方还原南京解放的前前后后。

    每隔十年,人们都要庆祝党史军史上的这一光辉纪念日。重写旧题材,如何找到新感觉?融媒体是采访团的答案。无锡组组长马薇表示,重走重访途中,采访组“全副武装”,各显神通,文字记者拿起话筒担当出镜主持,摄影摄像记者身兼导演、剪辑、后期制作多重身份。“既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也用笔端、镜头记录时代温度,每个人都力争做好‘多面手’,由‘相加’迈向‘相融’。”

    寻根探源、追溯初心,六路记者把“重走渡江路”当作思想业务作风训练的“演兵场”,提升“四力”增强本领的“实地战”,只为不负“新华日报”81年来镌刻在中国新闻史上的这个光辉报名。

    发掘共同记忆,

    重访获多方支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沿线的人民,本来就是一家人。”在江西彭泽县,记者一行受到热情欢迎。该县棉船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陈玉波说,渡江战役是沿江城市的共同记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这次新闻行动,以全新角度再现当年的波澜壮阔,值得期待,“尤其是对于彭泽,对于当年解放江西第一渡所在地棉船镇而言,相信经由记者的笔与镜头,会穿梭历史时空,让读者亲临亲历大军渡江的激烈战斗现场,感受当前美好的长江岸线建设。”

    “今胜昔”是本次采访重点。安徽无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红琴说,围绕构建长江经济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发展定位,无为正奋力探索发展崛起之路,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有为”的无为翻开历史的崭新一页。

    采访组还促成一次展览。泰州组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采访时,巧遇集报家朱军华。他告诉记者,想策划举办一次海军专题老报展,不巧纪念馆正重新装修。经采访组协调,展览在泰州市博物馆举办,而采访组也从朱军华的收藏中获得采访线索,其中就包括70年前本报报道渡江战役的珍贵版面。

    反映历史,必须尊重历史。本次新闻行动策划伊始,本报就协调聘请多位权威党史军史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提前参与谋划,提供采访建议;稿件成文后,又请他们对照历史反复修改,确保导向正确、还原历史。如采访广德守墓老兵时,老兵回忆的老部队番号与军史对不上。经采访组求教文史研究者,多方查阅部队沿革史,发现老人把“旅”记成了“师”,方确认回忆可采信。

    用心讴歌光辉历程,

    用情展现人民奋斗

    滚滚东逝长江水,默默见证波澜壮阔的历史;重走重访的记者团,则反复被历史或宏阔、或温情、或巧合、或轮回的细节所打动。

    采访92岁的镇江老地下党员郭振邦时,记者为他当年“硬核”故事而激动。“当对面坐着一位真正的老地下党员,向你讲述曾经一边在屋内小声地宣示加入共产党,一边还要时刻警惕着外面巡逻的特务,当时那种气场和氛围,再精彩的谍战剧也无法传递出那种震撼。”镇江组记者范杰逊说。“采访组沿着长江岸线走进江阴,追寻那段没有硝烟的战争,发现历史上真实的一幕,远比电视剧要精彩得多。”马薇感慨道。

    4月4日,泰州组在江边巧遇渡江战役牺牲烈士叶明章之子叶桂生。当日,他从扬州来到泰州重访旧地,“在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再走一走,铭记父辈们的初心”。父亲牺牲时,叶桂生才7岁。“父亲出发前抱起我吻别,没曾想却成了永别。”叶桂生说,父亲侦察时仅带一名警卫,牺牲时右手还紧握测绘笔,攥在左手的图纸详细标注敌军火力点分布。

    “枪声噼噼啪啪响了大半夜,111位解放军战士把性命留在这里,李沟河被血染成了红色……”在无锡李沟头烈士陵园,朱万祥老人的讲述把采访组带入历史。站在烈士墓前,翻阅泛黄照片、尘封档案,听亲历、亲见、亲闻者讲述,采访组感到史书一行行文字在重走重访中鲜活起来。

    在绿意葱茏的江阴要塞遗址,采访组亲见“渡江英雄第一船”,采访老船工“特等功臣”申阿才、申金才后人申国明。他自豪地说:“我的爷爷奶奶养育了五个子女,两个是渡江特等功臣,这是我们全家永远的骄傲!”

    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笔记录、用脚底板丈量,采访组在实践与跋涉中提升“四力”。

    “重走渡江路无疑是一堂润物细无声的党课,它在潜移默化中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下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又该如何回应老百姓的期许。”郑焱表示,“重走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重走也是为了今后更有力地出发。”

原标题:用“四力”发掘渡江战役时代价值 “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收官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98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