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提高评论传播力 扩大正向影响力
2019年04月16日 11:19:0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谁说农民工的身体里就不能住着一个诗人?》《逆行小哥崩溃,没有谁的奋斗是容易的》《作为武大人,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这些都是《长江日报》近期推送的评论员个人专栏稿件的标题,读起来给人一种清新感,生活化和接地气的评论写作,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既提高了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又扩大了主流价值影响力的版图。

    结合改文风探索党报评论写作

    为什么党报评论一直给人的感觉都是严肃的?一方面与选题的“高大上”有关,另一方面与写作的生硬有关。最近一段时间,《长江日报》评论呈现出的清新感、生活化与接地气,改变了一些读者对党报评论的传统印象,原来党报评论也并非都要严肃地表达,这背后是《长江日报》改进评论写作文风的具体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其一,选题直面热点话题。例如,针对“剑桥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引发的网络热议,及时刊发了《剑桥认可的高考,我们有何理由看扁它》;针对演员赵立新的微博发问,及时刊发了《专拣社会痛处蹭知名度的“赵立新”们,必须付出代价》。其二,坚持本地化。《长江日报》创刊70年来一直根植于武汉,评论写作也敢于直面与武汉有关的话题。例如,相继推出的《筹办军运会不是做表面功夫》《府河的鸟,美院的天鹅,喻家山的狐狸,珍惜你身边的“神兽》。其三,坚持生活化。评论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或经济,不少评论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来,干一碗“状元村”的鸡汤,有营养!》《衡水中学电影能拍摄“一代人的青春”吗》《香椿自由、流浪大师和我们过剩的荒诞》《没有了望闻问切算不算“纯中医”?》等。其四,写作上接地气。写作如同与朋友坐下来喝茶聊天的交流,评论员不应是居高临下的灌注或说教。例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全国闻名,每年樱花季,任何一个小插曲都会被无限传播和放大,针对2019年由赏樱引发的冲突,评论员撰写的评论《作为武大人,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冷静、客观中透露着温文尔雅——“即便赏花期间有什么‘小插曲’,想想看,600米大道挤3万人,有点插曲太正常了,友好解决,皆大欢喜,方不负春天之意”。其五,鼓励个性化写作。《长江日报》在做好社评等主题评论的同时,鼓励评论员个性化写作,这些清新感、生活化与接地气的党报评论,正是评论员个性化写作的成果。为此,《长江日报》为评论员开设专栏,每次还配上评论员专栏的LOGO,以打造评论员的个人IP。

    文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这样的党报评论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81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