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京津冀格局下党媒深度与力度
2019年01月24日 09:02:5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核心阅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搞文化区域对接与区域联合,主动打破界限,是互利共赢的好事,也是破解难题的好办法。要矫正坐标,精准分析读者及受众面,形成连续性和品牌性。同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光有热情,往往会缺失厚度;只求速度,又会缺少力度。要善于做“文化+新闻”这篇文章,做到“有亮点、有难点、有疑点、有读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篇大文章,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廊坊首先进入辐射范围,交通、环境、市场等方面纷纷纳入规划,得其泽被。与此同时,看似“慢热”的文化,如何做好对接与构建,党媒新闻面临着新定位、新课题。笔者以为,在一张白纸上的文化新闻践行,是必然之举,也有着极大的施展空间,同时面临着没有现成模式沿袭的困惑,总之是一次有难度的赶考行动。

    探求党媒文化新闻的着力点

    廊坊地理位置特殊,作为离京、津两个直辖市最近的地级城市,显然有着独特的承载,既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文化的。这几年,对廊坊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三大发展新引擎:一是紧邻北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迁址通州,二是紧邻中部的北京新机场高点建设,三是紧邻南部的雄安新区设立,为我们的报纸在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挖潜得天独厚优势、做大做新做深文化副刊方面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

    受多媒介主要是电子媒介的冲击,传统媒体优势减弱属不争的事实。我们强调融合、致力融合,前提是不能舍本求末、丢失自我。冷静分析,作为读者,以前的单一纸媒阅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电子阅读虽以新鲜的面孔出现,也势必有疲劳期来临,渐渐地令人感觉眼花缭乱,我们的纸媒优势依然存在,关键是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那么,优势在哪呢?一是权威发布,这是金字招牌,得爱惜;二是首发,我们有着人力资源充足、采写水平较高的先决条件;三是做深度,这是重中之重。至此,我们看到许多党媒除了做好时政报道,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强了文化副刊,倡导大副刊概念,做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大批读者。

    诚然,在做区域联合的文化新闻中,除了日常性的演出、交流报道外,最大难点就在时态性把握上,是做进行时态报道,还是过去时态报道?应该说各有利弊,当下性新闻不足主要在于不够深入,历史性回顾又常常陷入资料的圈子里。我们以为,所谓难点,克服了就是亮点。为此,我们在二者的结合上开动脑筋,既找到新闻点,又体现文化深度,付出了精力,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具体到文化上,《廊坊日报》突出融入和对接,下了很大功夫。与北京的通州区、天津的武清区融合对接,做大通武廊区域文化交流,以贯穿三地的京杭大运河为主线,我们推出了《香河运河金门闸建造背景》《寻找乾隆皇帝的桐柏行宫》等,颇有融合意义。此外,以媒介为平台,以刊发内容为看点,通武廊三地多次举办文化沙龙活动,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模式兴建的北京新机场,这个覆盖北京大兴区和廊坊广阳区各十几个村庄的大工程,2019年9月将投入运营,我们分析认为,它的意义就是建设中的这种动态性,为此我们确立了一个新概念,受木工中的榫卯结构启发,从北京、河北交界处的河流、村庄等有文化含量的角度切入,深入实地采写了报告文学《北京新机场工地见闻》,刊发后被频繁转发,发出了我们独有的声音。

    挖掘对接雄安文化的新优势

    历史上,廊坊地理位置重要,却相对并不独立,明朝时属顺天府,清朝时属直隶,民国及解放后一段时间隶属河北省天津地区,直到天津改直辖市,与天津分开。这些年,廊坊在叫响文化符号上没少下功夫,一批专家学者经过梳理,确定了运河文化、边关文化、京畿文化和淀洼文化四大品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基于自身文化特色,主动对接。

    敏感的神经,迅捷的速度。2017年4月1日,有一个关于冀中平原的震动性新闻,就是雄安新区设立。我们感到,做好这篇大文章是体现党媒政治敏感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的文化着力点。廊坊有3个县市与雄安紧邻,以前一直有地脉、人脉、文脉的共同性,在这样的格局下,我们首先要转变角色,主动融入与对接。我们策划撰写了重点稿件《重镇雄关》,很快在《廊坊日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栏目刊发,接着《河北日报》以“雄安历史文化系列”开栏加编者按刊发,由于反应迅速,立即被全国数十家媒体转载,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艺术零距离,巧打文学牌。在这场与雄安新区的对接上,廊坊市委提出了“服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根本要求,虽是对全局的部署,我们以为,也给《廊坊日报》做好《廊桥》副刊提供了才智空间。虽是故地重走,却是意义不同,我们引导作者实现身份转变、视角转移,走进雄安,创作了一批文学作品,同时,侧重刊登了一些有关近邻村庄、田间地头、民间往来的散文、诗歌。2018年秋天,又联合固安县委宣传部,组织骨干作家、诗人集中举行了一次“行走靠近雄安的村庄”采风活动,创作了许多展现环境改善、经济转型及群众生活的佳篇,以整版篇幅刊出。

    既善于搭台,又懂得唱戏。在这些年的文化实践中,我们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报纸不单单是张新闻纸,也是社会功能的强大承载体。以《廊坊日报》为平台,进行社会服务延伸,做优公共文化服务环境,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可操作性经验。由廊坊日报社、廊坊图书馆牵头,连续举办多年的廊坊历史文化沙龙引起各界关注,聚集了一批学者、教授、作家,推出了很多成果。由于地脉同源,廊坊也有许多对接雄安的文史成果,如廊坊与雄安一线的宋辽“三关”、河北四榷场、地下古战道、我们唤作西淀的白洋淀与廊坊的东淀等,都是不可分割的文史课题,论文及专著《宋辽边关实物考证》《从廊坊到雄安:宋辽秘境三关》等通过沙龙活动、报纸、讲座等载体广为传播,使文化不断延展,国家图书馆专门派人录制资料,加上公众号、网站等多媒体传播渠道,有文字、有画面、有声音,使我们在广大读者中赢得了“有担当有温度的媒体”的赞誉。

    打出文化区域对接的组合拳

    在多媒体形势下,信息碎片化,阅读多元化,让我们的纸媒不再独大,但也不是处处劣势。纸媒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新闻纸,要多向图书学习,做出史料性、收藏性和深度。故此,做文化新闻,要占据本地文化高地,聚拢专业采编人员和当地文化精英的资源,发挥党媒的公信力优势,不断产生影响力。

    我们认为,须在新形势下矫正坐标,精准分析读者及受众面,只要形成连续性和品牌性,就会赢得读者。同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光有热情,往往会缺失厚度;只求速度,又会缺少力度。要善于做“文化+新闻”这篇文章,做到“有亮点、有难点、有疑点、有读点”。

    在文化上,我们有着深切体会,如果囿于一个地方,很难做大做完整,尤其在中央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搞文化区域对接与区域联合,主动打破界限,是互利共赢的好事,也是破解难题的好办法。比如廊坊叫响的“边关文化”,长期以来,我们都会遇到需要跨越保定、沧州两个兄弟市的问题,因为历史沿革中是有多种变化的,今天的行政界线不能满足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正好,借助雄安新区设立,我们从被世人叫响的“杨家将镇守三关”的宋辽“三关”做起,把位于冀中平原的廊坊淤口关和益津关加上雄安的瓦桥关一起,打破区划,形成对接,做了一系列文章。既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又激活了一段特殊历史,在新格局下加以对接,我们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形成了看点与亮点。再如,廊坊开发区有个桐柏行宫,这是我们在天津武清区的史料中发现的,由于以前廊坊开发区的桐柏镇归武清管辖,所以本地没有记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我们从流经两地的京杭大运河切入,撰写的稿子《寻找乾隆皇帝的桐柏行宫》就有了新闻点,不再是史料的再现,稿子在两地广为传播,还成了通武廊区域文化交流的课题,真是一举多得。

    在新形势下,我们坚信,文化新闻不仅仅是动态的演出活动,还要寻找新闻亮点,敢于克服难点,才能做出看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廊坊也在积极地融入与对接中,作为党媒,找到了文化自知,才能确立文化自信,我们由此在做文化新闻上趟出了一条新路。

    (作者孟德明单位:廊坊日报社)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769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