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苏州广电纪学龙:践行“四力”走基层 新闻现场最动人
2018年12月28日 09:50:0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11月中旬,中国记协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国新闻界践行‘四力’”江苏行活动走进苏州、无锡。在同行们眼里,苏南模式是新闻富矿,而作为守着“矿山”,每天都与这些企业乡镇打交道的本地媒体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用日常接触的熟悉案例讲出新故事?

    转变视角 跳出熟悉的环境

    无论是华西村、永联村,还是红豆集团、同程网,我对这些典型案例已经十分熟悉。但很多媒体同行是第一次来,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在采访中记者们问得非常仔细,常常围着讲解员追问和讨论,有时候也会跑来问我。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面对着沙盘模型,讲解员说到“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无规划、不开发,先地下,后地上,一切跟规划走,总体规划和300多项专业规划没有例外地必须执行。”身旁的同行问我:“这是真的吗?真的没有例外吗?”他们对苏南发展的这些疑问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保持新闻嗅觉的重要性。虽然这些案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问题意识,不能错过正在发生的任何变化。

    活动中,我一直在默默地留心着各地同行们采写出的作品。同样的案例,大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的视角,像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展示着新闻报道之美。我们常说,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新的新闻,只有新的记者。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如何突破自身局限、跳出思维惯性,从熟悉的对象和案例中,挖掘新的内涵,发现新的价值,讲出新的故事,应成为我们本地媒体人的努力方向和职业追求。

    捕捉细节 让好故事有感染力

    今年,如何做好“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是全国媒体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考题”。而这次“江苏行”活动就像一场小型的“模拟考”、一张浓缩的“测试卷”:没有独家新闻,如何寻找独特的角度和特色的表达,让具有重大而严肃的案例变得有意思?

    以江阴华西村为例,作为“天下第一村”,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是新闻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占据主流平面媒体的头版,到各大微信公号的头条,是名副其实的“网红”老面孔。还有什么样新鲜的故事和细节能够吸引住那些“90后”“00后”的眼睛呢?

    在对华西村新掌舵人吴协恩的集中采访中,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吴协恩与大家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现场互动。在谈及人才制度改革时,吴协恩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了培养华西村接班人的责任感,传承吃苦耐劳的华西精神,受到电视节目《变形记》的启发,吴协恩将年轻人分批送往贵州、青海的边远贫困地区,让他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说,这些年轻人到了那里,连吃了两天鸡蛋,本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华西村80年代已经家家万元户住别墅了。可第三天这些年轻人就发现,这些鸡蛋,村民一年到头舍不得吃,是用来攒了卖钱的。年轻人们深受触动,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来后不但更孝顺父母,工作上也特别认真。这样的故事,让这个“天下第一村”掌舵人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了。新时代的村支书也会关注热门的电视节目,在人才培养上不落窠臼、勇于尝试,而这样锻炼接班人的方式不也正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生动体现吗?

    新闻实践证明,正能量、主旋律的有效传播需要有大量真实的、典型的、鲜活的故事和案例来支撑。细节越多,情感越真实,人物越丰满,哪怕是宏大的叙事也会变得让普通读者感同身受。哪里的细节最多,人物最鲜活呢?显然不是在会议材料,也不是在展示手册里。只有身临新闻现场,去观察、去聆听、去感悟,才能捕捉到这些细节、被这些人物所触动,写出有感染力的故事。

    同行切磋 融媒意识更加敏锐

    参加此次活动的编辑记者,既有老牌传统媒体,也有近几年崛起的新媒体,无论是参加研讨,还是参观展示,老师们认真记录、踊跃提问、笔不离手,半夜三点还能看到有同行在写稿件、剪片子,这样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一周时间里,在和大家的互相交流、学习、实战中,我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传媒行业这几年也在经历着迅猛变革。媒体融合的方式或许不同,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共同的。比如,如何在启动中央厨房的同时又保持板块特色?什么样的报道能在新媒体端抓住受众?扁平化管理怎么兼顾人情味?这样的思维碰撞,像是回到大学课堂一样,在讨论融合形式之外,同行们始终强调和坚持的还是要坚守内容为王的传播规律。

    此次活动的众多作品中,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获得“10w+”阅读量的,是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双语作品《那些没去北上广的年轻人,最后都去哪儿了?》。这篇报道以几位不同的人物切入,用细节展示苏南的生活,也用年轻人的故事回答了“去不去北上广”这个网络热点,既契合时代脉搏,又起到抚平年轻人焦虑的引导作用。像这样从新闻现场采集鲜活案例的新闻作品,无论在哪个渠道或平台推出,都能够赢得共鸣,收获认可。

    新闻人常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新闻现场正是我们的出发点,那里正在真切发生着的人和故事,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判断、去挖掘、去表达,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践行“四力”,才能回归新闻事件的原点,找到新闻人的初心。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704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