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变养料,“三农”出版40年致富乡村农户
2018年11月26日 09:34:0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3年,一套书的出现改变了马志国的命运。这位朴实的河北保定市阜平县北果园乡广安村菜农,有着13年的特菜种植经验,但经济效益始终不佳,直到看到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实战”丛书后,才下定决心开始种植普菜。如今400亩的菜园子,每年带给马志国的纯利润超过100万元,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这不是一夜暴富的故事,而是在“三农”发展大好形势下,以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单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铅字变为养料,滋养神州沃土的点滴经历。

    在这40年间,“三农”发展蒸蒸日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新的要求产生。而以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代表的专业出版单位,从最开始的农业知识普及出版,到现在的互联网精准服务,满足“三农”发展不同阶段需求,谱写了一曲时代凯歌。

    春风拂地发枝芽

    “三农”出版巧助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三农”图书出版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农民迫切需要具有普及实用性的图书来指导他们进行农业生产,而这一类图书也成为“三农”出版的重点。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农业实用科技图书,切实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农民增产增收。

    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林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一大批学术专著、系统的农业科学体系图书都是在这一阶段规划的。

    这期间,一本本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图书走进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养鸡500天》《养蜂手册》《养蜂法》,到90年代出版的《农业生产技术基本知识》、《中国农村书库》、“九亿农民致富丛书”、《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文库》、“新编菜篮子工程丛书”、“水产养殖新技术”丛书等图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盼科学、学科学、想致富的愿望,也带动了农村图书市场的培育、发展。

    一本薄薄的《养鸡500天》让农民真正买得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这本见证20多年来养禽业发展历程的书籍,如今已5次再版,印数达200多万册;自1980年起出版的《中国农业年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3本年鉴之一,记录了我国农业40年的发展史……

    回首40年前那场春风,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辑赵立山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自己和“三农”图书出版正是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这场春风,让‘三农’图书出版品种快速增加,生产规模大幅提高,基本满足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三农’出版物的需要,在内容上覆盖了农业科研、教育、生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等农业全领域”。

    时代发展劲头足

    了解所需解难题

    进入90年代后,农村新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大环境利好,使得“三农”图书的品种也愈加多元,这也带动相关出版单位的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辑胡乐鸣告诉记者,1993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并入农业出版社,更名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作为副牌保留。合并加大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品牌图书的建设力度,此外,精品农业图书、教材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对农村政策的解读也更为详细、全面。

    基础打好之后,就要了解农民真正所需、所求、所想,出版更接地气的选题。为此,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编辑们纷纷走向了田间地头挖掘选题。赵立山告诉记者,社里经常组织大型调研行动,如1996年的调研,每两人一组到两个省份,每个省到两个县里,并且一定要到最基层的村里面展开调研。

    “我当年去的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给我的真实感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看到黑龙江阿城市农村的一位老乡每年会花上千块钱订阅‘三农’图书、期刊、报纸,虽然经常被老婆抱怨,然而他依旧热爱阅读,喜欢钻研农业技术,他会把自己从书中了解到的知识讲给村里人听。而忧的是,在吉林长春九台市农村,我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看到一张我社出版的挂图,村主任却说,挂图还可以看看,但当地农民读书意愿不是很大。”

    赵立山告诉记者,编辑走到基层调研的任务,就是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形式、内容、价位的图书。这次的调研让他了解到,要加大图谱、挂图等直观、易懂的出版物出版力度,而对农业专业技术领域图书的出版也不能松懈,“因为每一本‘三农’图书,都有真正需要它们的读者”。

    新时代新要求

    从产品到服务谋转型

    “互联网时代,‘三农’阅读需求发生新变化,提出新要求,技术进步带来出版产业新机遇。”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社长刘爱芳介绍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随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深入,我们的数字资源建设、新形态产品生产步入常态化,我们着力以新业态推动出版社新发展,以新服务满足‘三农’出版的新需求。”

    5年前,那套让菜农马志国致富的“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实战”丛书,也以新的形态造福读者。“你可能想象不到,10多年前,一本将各类易混淆病害图片对照比较识别、给出蔬菜病发可能性因素的书,对当地菜农的帮助有多大。而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学习、探索新的出版形式,全媒体的出版物让农业知识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有效。”从事“三农”出版34年的资深编辑、如今的社长助理张鸿光说。

    张鸿光边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微信、QQ群边笑着谈道,在由“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实战”丛书作者孙茜组织的河北省菜农俱乐部里,大家有个名叫“菜帮”的微信群,很多图书选题也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以前要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现在在微信群、QQ群里探讨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很多图书选题也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记者看到,除了“菜帮”,在被张鸿光划过的微信群里,还有着数不清的分类,科研群、果树群、蔬菜群、玉米群、绿色病虫害防控群……

    “新时代,我们更要了解新闻、了解热点、了解技术。”张鸿光在认知上的变革,折射出“三农”图书出版在互联网时代由内而外的转型。

    “可以说,‘三农’图书出版始终和‘三农’发展同步。因此,在融合出版、数字出版进程中,‘三农’图书出版不仅不能掉队,还要领先。”孙林谈道,未来,中国农业出版社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三农”工作总抓手,下功夫调整优化选题结构,承担起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国家队责任。继往开来,新时代的“三农”图书出版要放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提高农民素质、事关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高度来认识,着眼国家发展大局来出书,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记者 郝天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631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