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会报道, 就是最好的庆祝
2018年11月15日 09:17:3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8年中国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11月8日早晨8时,中外记者们迅速走进新闻中心,像前几日一样,大家都在跟时间赛跑。

    “您辛苦了!节日快乐!”身穿红色礼服的志愿者们排成整齐的队形,向记者们发出了节日问候。原来,今天是第19个记者节。

    一楼大堂中央摆放着一面大型的签名板和记事本,在这一刻,大家希望参会的记者朋友们能稍作停留,放缓脚步,在这里留下属于记者们自己的美妙瞬间。

    据统计,本届进博会吸引了60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4000多名记者参会报道,不论是在新闻中心,还是在展馆,随处可见记者们忙碌的身影。我也不例外,11月4日就早早加入到报道队伍当中,开始了进博会7个展区十几个展馆的探营任务。

    本届进博会有27万平方米的展区,要想迅速摸准每个展区和展馆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强大脑》节目中的蜂巢迷宫让我印象深刻,抽象思维、记忆拼图、立体几何,充分运用好这些知识,就将这些展馆铭记于心。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快速地摸清地形和现场点位,将大幅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

    “记牢了吗?怎么刚开始咱们好像不是从这里过来的。”现实往往比预想的要复杂,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我自认为已经找到了捷径,可还没走通就已经把同事给绕晕了。

    无数次的实验证明,没有捷径可走,耍小聪明是要付出代价的,展馆很多进出口并不是按照预想的路径开放。都说“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把所有的展馆和展台都走上几遍,这才是顺利“通关”的正道。

    随后几天,我微信圈里的个人步数都在“2万+”,突然窜到排行榜前几名,朋友们都纳闷了,“你这是开挂了吧?”

    也许是自己背负着设备行走得太快,6日这一天,我的腿部肌肉意外拉伤了。同事和志愿者们及时找来了医疗中心的医生,稍作检查就得到了快速的治疗。“身为一名记者,轻伤是绝对不下火线的。”经过医务人员的悉心处理,这不,原地“满血复活”了。

    苦尽自然甘来,在本届进博会的3场直播报道中,凭借着早已熟悉的路线和点位,我们的报道团队很顺利就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任务。在展区遇到很多问路的参展商,我们也能及时地扮演志愿者的角色,为他们指明展台的方位。

    11月8日的记者节,虽然还是工作日,但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却为大家做足了准备。“新时代,共享未来。庆贺第19个中国记者节”,除了签字墙,还有大蛋糕,一旁的志愿者为匆匆而过的记者们递上一枚枚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定制的“金话筒”徽章,大家将它别在胸前,今天的记者最闪亮。

    上午10时30分,在新闻中心的公共办公区域,电视大屏幕播放起了“上海女记者合唱团海内外交流演出剪辑片”。她们唱着中国、俄罗斯、法国等中外民歌,送出最悦耳、最动听的祝福。

    11时,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日报》总编辑陈颂清,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倪四义,以及恰逢今天生日的中央电视台女记者董艳丽一同为庆贺记者节“切蛋糕”。蛋糕上饰有憨态可掬的吉祥物“进宝”,并有“记者节快乐”字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午时分,在新闻中心二楼朵云书房的“试墨角”,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们纷纷挥毫泼墨,书房还提供了盖章留念的明信片。

    记者节这一天,进博会新闻中心准备了丰富精彩的节目,不过记者们的首要任务依旧是把进博会最新鲜、最有深度的报道带给大家。也许他们并没有时间留在新闻中心聆听动听的旋律,没有时间留在朵云书房一展技艺,没有时间准时抵达餐厅分享一块可口的节日蛋糕,但是身为记者,大家在内心都有着一个念头:把大会报道做好,就是对记者最好的庆祝。(袁育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60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