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王颖:我们的初心

2018-11-09 15: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王颖(右一)在朱日和沙场阅兵现场参与搭建“万象鹰眼”索道摄像机。

 

  今天,我的故事从这部手机说起。它很普通,但却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的直播纪录。

    (视频:火箭发射)

    这是天舟一号发射的实况。是我的同事董大伟把手机架在离发射点30米外拍摄的。30米,从来没有一个机位距离火箭发射如此之近。

    直播中,手机屏幕被强大的气流震裂了,但直播信号没有中断。这段震撼的直播画面,瞬间燃爆了电视屏幕和互联网络,也燃爆了现场每一位记者的理想追求!

    向前、向前,向着新闻现场勇往直前,这才是记者始终守望的职业信念。近点、近点,向着事件核心再近一点,这才是我们永不忘却的初心召唤。

    沙场阅兵,中国骄傲、举世瞩目。朱日和直播报道,我们中央电视台700多人的团队,77个机位,野外奋战60多天。作为这次直播的总导演助理,我全程参与了这场报道,并在前方负责新媒体的移动直播。

    为了充分展现阅兵的宏大场面,我们费劲周折才搬来这个家伙。它不太高,32米,却是整个阅兵场几公里内的最高点;它挺小的,1.5平方米,架好机位后只能容下一个人;它很危险,茫茫大漠中,风雨雷电都可能影响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这就是我们这次直播中一个神器——云梯车。

    这个车,我和摄像上去过很多次,调机位、看镜头。刮风的时候,摇晃得很厉害,但更揪心的是如何避雷。最后,我就在摄像站的挂斗边绑了个避雷针。每一次演练,只要有云飘过,我都会把心提到嗓子眼。但今天我要说的,不是我们,而是我在这里遇到的一个兵。

    为了寻找更好的拍摄角度,有一天,我们的云梯车临时更改了架设地点,而新地点有个大土堆,需要尽快铲平。茫茫戈壁,我那时才明白什么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情急之下,我跑上阅兵道拦下了一辆正在施工的铲车,驾驶室跳下一位小战士,18、19岁的样子,脸晒得很黑。听了我的请求后,他笑着对我说:“我知道你是中央电视台的,这些天,这施工道上不就你一个女的嘛。你现在住的地方,还是我们的营房呢”。“那你们搬到哪里去了?”,我赶紧问。他说:“我们搬到了车库。”天啊,车库?我去过那里,没有窗户,戈壁滩上的大中午有着五六十度啊!再看看眼前这个晒得脱了皮的脸,不为别的,为了这张脸我也要把直播做精彩了,想到这,我眼泪刷的流了下来。可小战士却笑嘻嘻地说:“因为一下子来了很多的人,我们50人挤了30个铺位,住得下,挺好的。

    小战士很快把铲车开了过来,三下五除二,不到几分钟就开出了一条新路。

    临走时小战士把车窗摇了下来,对我说:“姐姐,你们的电视直播,我妈妈肯定会守着看的……”

    直播结束后,我翻看了好几遍录像,想在千军万马中找到这个小战士。可惜没有,哪怕是一闪而过的身影!但他说的那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你们的直播精彩,就是我们的精彩、国家的精彩。

    戈壁滩上的这名战士,阅兵道上的这个机位让我理解了初心的另外一种含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我们每一个岗位都在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种检阅未必是在镜头前,但一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

    2017年3月,央视新媒体推出了时政微视频《初心》,迅速赢得了亿万网友的点赞。

    我是这个节目主创之一,为了更好做好初心主题,我和我的同事两去延安、三赴正定、四下宁德,翻遍了上千小时的视频素材和几百万字的地方档案,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找,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地看,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寻。

    在陕西,我们采访到了一位当年曾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同劳动、一起搭伙吃饭的老乡——张卫庞,他向我们深情讲述了一个珍藏了40多年的针线包故事。当年习近平同志和他分别时对他说:“我们在一起相处了7年,我也没什么好送给你的,我就把这个针线包送给你,这个针线包是我母亲给我做的”。

    针线包上有齐心老人亲手绣制的三个字——“娘的心”。

    有一些网友说:“娘的心就是初心”。母亲希望儿女好,人民希望国家好!有了这样的初心,就有了改变中国的力量。这才是根植人民、情系百姓的“初心”之源、力量之本!

    我分享的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很普通,事也极平凡,但他们却让我记忆犹新,透过他们我看到了一个精彩而又伟大的中国,一颗颗不忘使命、砥砺奋进的初心。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我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的使命任务,而此刻我更找到了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那颗初心。

责任编辑: 王小玉

相关稿件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15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