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资深记者王景山的“三农”情怀
2018年09月14日 16:51:0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作为农民日报社在职记者,我有幸与其他媒体记者一起走进河北省遵化市东梁各庄村、走近农民日报社已退休的高级记者王景山和他的故事,深入感受他的职业精神和“三农”情怀,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以人民为中心,激荡“三农”情怀,融入百姓之中

    “他不像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不像什么专家学者,很像我们村里的志愿者。他一路走一路讲,他的话让人听了总觉得眼前是亮的,让我这个七十有二的东梁各庄人的心里热流滚滚……要是有更多村民能够听到该多好啊,真是一位心系农村、心系百姓、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这是今年4月8日东梁各庄村的退休小学校长李广明第一次见到王景山时的印象,他把感受写到了日志里。

7月20日,王景山(中)和东梁各庄村的村民们一起商讨村庄发展事宜

    王景山,身形不高,却透着坚毅和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时农村中的苦累重活,人间屈辱,无遗漏地叫我尝遍”,也许正是这些生活的打磨,造就了他身上那种宠辱不惊、恬淡坚韧的气度。瘦削的脸庞上,一双眼睛好像永远都在微微笑着,让人不觉产生出带着亲近的敬重。

    与各位记者一起到东梁各庄村采访时,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见到王景山,村民们马上亲热地拥了过来,就像在迎接一个归家的游子,又像是见到了熟识多年的老朋友,那么亲昵自然,没有半点隔膜和生疏感。

    在深入了解王景山与东梁各庄交往的点点滴滴后,我才对这种超出寻常的亲近有所理解和领悟。头一次踏足村子,就对村里的老梨树、老房子爱护有加,急切地讲解它们的宝贵之处;离开之后依旧念念不忘,积极鼓励村民改变村子脏乱差的面貌,比本村人还更加关心村里的事;连续8天,每天晚上准时给村里打电话,为村里环境卫生整治把脉支招;与村民们拉家常中,循循善诱地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难怪东梁各庄村支部书记邢跃亮和村民们在写给王景山的感谢信中,饱含深情地说:“您是东梁各庄村的贵人、恩人,更是亲人!永远是我们的荣誉村民!”

    退休后始终情系农桑,行走在农村一线;一直念兹在兹,将村头老人那迷茫而又渴望的眼神深埋心中;俯下身去,深深地扎根泥土、融入老百姓中间……这就是资深记者王景山的“三农”情怀,这就是新时代“三农”记者该有的模样,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三农”发展的推动者

    “那是一种不屈服、不甘心贫穷下去的坚守。所以,我决心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帮助村庄走出困境。”“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我收下了,从当初偶然进村,到现在发生的变化,我只是想帮助村庄走出困境,仅此而已。我任何时候都不会拿东梁各庄村的一草一木。”王景山老师朴实的话语打动着我。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他一次次地说道:“我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为农民们做些事情。”

    在职期间,他始终奋战在“三农”采访一线,长期承担重大主题和典型人物报道,采写了沈浩与小岗、吴仁宝与华西、郭凤莲与大寨、常德盛与蒋巷、闫益泉与西杨、钟华生与白藤湖、田文科与西霞口、马金平与扶贫,还有郭明义、窦铁成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9年深冬,他参加沈浩采访活动。从开始不甚了解沈浩与小岗,到随着逐渐采访深入至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的感情和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极度紧张亢奋状态,以致常夜不能寐。终于,在返回北京时眼前一黑重重倒在了车厢连接处……此后,他写出了1.6万字的长篇通讯《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以及一系列反映沈浩事迹的稿件。《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连续刊发后,受到业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有评价称,“主题鲜明而深刻,基调昂扬向上,细节生动感人,有不少独家的信息和独特的角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又令人潸然泪下”。

    曾经,他与很多农民成为朋友,通过他们关注了解农业农村,并不断通过自己在“三农”领域多年的积累,指导、帮助很多村子的发展。西杨家营村党委书记闫益泉在读完他采写的《一个追求文化的共富村》后,表态说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全村各项事业科学大发展;他率先采写的被老百姓多次联名按手印挽留的扶贫好干部马金平的报道《沈浩式驻村干部马金平》《红手印的呼唤——再访中王庄》见报后,社会反响巨大,并被确定为中央主要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全国典型予以集中宣传报道……

    正是在对典型人物报道、与典型人物的接触中,王景山老师深受感染,潜移默化中更加向典型人物靠近,并且从最初朴素的情感逐渐变为理性的行动。对东梁各庄村的关心帮助以及带来的改变,始于偶遇,却终于使命,这是一位“三农”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真切体现。虽然退休后不再用笔和纸来采写新闻报道,他却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行动把更多的“作品”写在了新时代的“三农”画卷之中;虽然不再“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但他却依然在“以高尚的情操引领社会正能量”,依然在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三农”发展的建设者。

    人民的好记者,年轻记者的好榜样

    在职期间,王景山的采访对象——河北中王村村民代表专程到农民日报社,给他送来了“人民的好记者”的锦旗。

    的确,他是人民的好记者,是年轻记者和晚辈学习的好榜样,是党的“三农”新闻工作者的好楷模。我乃至更多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学习他的“三农”情怀。在村民中间,王景山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我也当过农民,知道农村的酸甜苦辣,对农村农民有着深深的感情。”没有嫌弃、没有轻视、没有漠然,这份对“三农”的深厚感情使他在工作时、退休后总能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于其中、自在交流、自如交往。

    学习他的职责使命。“我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农民做些事情。”朴实而平常的话语,打在人心上,却有千钧的力量,因为这是使命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更是行动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起而行之,那么中国“三农”必将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乡村振兴的中国“三农”梦必定不会遥远。

    学习他的淡泊名利。王景山一辈子淡泊名利,选择当一名普通记者。这样,他便可以静下心来,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专注的事业中去,投入到他最为看重的事情中去。一个人,不忘初心,始终葆有赤子之心和士子情怀,便是向着圣人的方向奔去。(作者白锋哲系农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467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