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现实中遇见中国:中外作家上海书展谈旅行
2018年08月17日 08:28:1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华社上海8月16日电 题:在历史和现实中遇见中国:中外作家上海书展谈旅行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任垚媞

    “很久以来,我渴望来上海旅行,但永远没有时间,直到我动笔写作一部与中国近代历史有关的小说。”14日晚,在霓虹璀璨的黄浦江畔,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用一段小说般的开场白,将人们带入2018年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旅行的意义”。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自2011年创办至今渐具国际影响力。14日晚,上海国际文学周在上海建投书局揭幕并举办主题论坛。来自全球的20多名作家、出版人和学者,用各国语言讲述故事,分享他们的旅行记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旅行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2017年,中国人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客源国。此时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旅行的意义”亦恰逢其时。

    “旅行是完美的巧合。旅行是为了写作。”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说,他正在写作一本关于二战的小说,讲述一位犹太难民穿越半个地球、在1942年逃亡到上海。

    “为了寻找主人公在上海的足迹,我在网络上拼命搜索上海旧日地图和街道,寻找霞飞路(今天淮海路)上的老房子,然而徒劳无功。就在此时,我接到了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邀请……对我而言,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皮特·恩格伦说。

    向往、好奇、着迷……外国作家们纷纷用这些字眼,描述他们在中国旅行的感受。在来到中国之前,他们往往已经通过阅读历史,与想象中的中国相遇。

    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米亚·科托对于旅行的理解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启示。在他看来,不同国家的作家就像航海家,文学作品是他们的小船,旅行开阔了作家的边界。

    在更多外国作家眼中,旅行恰似时空隧道,见证中国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变。“34年前我就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以诗意的语言回忆,她当时乘坐邮轮从香港来到上海,随后在中国南方漫游。

    “我只身一人,坐船到宁波,开始觉得孤单又恐惧。然而,我看到水牛、低矮的房屋、田里劳作的红扑扑的面颊、湖上的小桥和岸边的垂柳,还有开花的丁香、典雅的宝塔。逐渐地,惊喜战胜了我的恐惧。在中国的旅行带给我心灵的宁静。我想,每一次旅行就像翻开一本空白书,你打开的是无限的可能和命运。”

    “距离我第一次来中国旅行已经20年。一切都变了。”日本作家吉井忍说,今天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愉快地旅行,“在东京,你没有一天听不到中文,看不到大量的中国游客。”

    以书写上海知名的作家陈丹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旅行,完整见证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因为热爱旅行,她在2017年还执导了中国、塞尔维亚合拍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这部影片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了预告短片,其中传达出一位中国作家对于和平和多元文明的解读,受到海内外关注。

    “我想,中国人的旅行史,已经来到这样一个时间点上——通过旅行和写作,我们将能够告诉世界‘我们是谁’。”陈丹燕说。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李洪雷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9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