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争分夺秒“追风记”
2018年08月01日 09:53:0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51.jpg

52.jpg

杨臻在前线报道中。

  7月22日中午12点半,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在上海崇明岛沿海登陆,中心最大风力10级,给上海各区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雨。这也是自1949年以来直接登陆上海的第三个台风。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领导高度重视,7月21日、22日两天,先后派出40路记者赶往江浙沪25个关键位置,对“安比”进行全方位包抄,不断从上海市的防汛指挥部、公安、电力、排水、机场等部门发回最新讯息。22日台风登陆当天,更是在中心新媒体平台——看看新闻Knews24直播流中,推出“迎战台风安比看看新闻全天候大直播”,上视《午间新闻》、卫视《东方大头条》扩版各推出一小时特别直播节目,在各档新闻栏目中记者连线近130次,及时发布台风消息。

  我本是新闻专题记者,按理说并不需要报实时短新闻,不过,不久前刚巧启动了上海架空线入地的新闻专题拍摄(架空线入地是今年上海重要民生工程),与电力工作“亲密接触”了好几天。7月20日,我和摄像刚从施工现场外拍回来,在路上我看到了一条消息,说有可能台风“安比”会给上海带来大风大雨,正好专题拍摄也需要展现架空线入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台风天,架空线在室外风吹雨淋,想必是会带来用电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刚好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入地”的必要性。于是回台之后,我和制片人提出,如果22日有台风,我希望能去拍电力部门的防台措施。

  20日晚上,我接到制片人电话,整个中心对于此次防台报道非常重视,正在部署记者报道团队,因为我拍的是电力,领导希望我未来两天在进行专题外拍的同时,也能将这两天上海电力保障供应的行动做短消息供各档新闻版面使用,以及有可能还会进行连线和直播。就这样,我变成了跟随电力部门两天的“追风者”。

  其实对于台风报道,我并不陌生。3年前,我在台北曾做过台风“灿鸿”的报道,当时的台风“灿鸿”结构扎实,强度也已经达到中度台风的极限,2015年的夏天,它给台湾东北部带来猛烈的风雨,很多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台北,报道力量薄弱,也没有当地部门的资源,只能先通过自身的感受来描述台风的影响。由于雨伞在台风中根本无法使用,我当时穿上雨衣、雨鞋,手里拿了一根自拍杆,把手机绑在上面,为了防止手机打湿,又找了一个不影响拍摄清晰度的透明袋罩在外面,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在台风中的自拍出镜。

  3年之后,我作为中心40路“追风记者”中的一路,专门聚焦电力,开始了新的台风报道。在台风到来之前,我先与电力部门联系确定报道点和内容,由于台风预计周日(22日)到达上海,于是21日我的拍摄计划是跟着市中心的电力部门进行防台准备;周日台风到达,由于郊区空旷,人少、风大,电力设备受台风影响大,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大,并且当时预报台风很有可能在上海金山地区登陆,于是我们计划前往金山,跟拍金山电力的保障和抢修工作。

  因为要兼顾专题和短新闻的采制,时间比较紧张,21日一早我们7点出发,8点半开始跟随市中心电力部门在市中心五区展开电力保障,主要内容包括架空线入地工程中在建的变电设备加固、泵站用电设备检查,以及低洼地带的变电站防汛准备工作。为了应对台风影响,电力部门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电网各级指挥体系启动24小时应急保障值守,并进入“三级故障抢修状态”,1600余人的专业抢修力量全天候待命,力争将台风给全市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就在中午结束电力拍摄的时候,我又接到台里通知,下午临时需要拍徐汇区消防支队的楼层救人应急模拟训练,以及对防汛防台相关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的内容。于是摄制组又急忙赶往下一个拍摄点,在路上我在车里完成上午拍摄素材的编写和剪辑。演习过程中,摄像以拍摄为主,我在一边迅速记录要点,和指导员了解情况,迅速成稿。与电力部门一样,上海消防部门此次在台风期间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9000余名消防官兵全部在岗在位,随时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战斗准备。16点,两条片子顺利报片,及时保障了18点晚新闻的需求,并在随后各档新闻中滚动播出。

  22日一早,风雨开始加大,早上7点,我们按计划前往金山。上午10点左右,受台风影响,金山地区出现7到8级大风,并伴有中到大雨。国网上海金山供电公司启动电力特别巡查,对重要的特高压线下的塑料大棚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被台风吹破损的状况,以及是否有移动性异物对重要输电线路造成影响。采访现场,风吹着雨横着向人刮过来,眼里嘴里都是雨水,头发一会儿就湿了,雨伞根本就撑不住。

  随后,电力部门又对龙泉港出海闸等重要防汛用电单位进行了用电指导和检查。这时也差不多中午了,台里希望我们能提供上午的外拍视频并进行连线,于是我赶紧写稿、编片,并收集汇总电力情况进行直播准备,一时间疲于奔命,幸好带上了电脑,现在的轻量化拍摄和剪辑,为快速反应提供了便利。于是我一边在车上写稿、剪片、传输,一边驱车快速前往下一站的直播点。直播点选在了金山电力的调度控制中心,那里可以看到整个辖区内220千伏及以下的所有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能够比较全面的概括金山地区的电力情况。因为没有4G连线设备和卫星车,我们就土法上阵,使用微信视频连接,不过等了约半小时,传来台风在崇明登陆的消息,报道关注点迅速转往崇明,我们在金山的连线随即取消。

  中午12点左右,金山的风雨很快停歇,甚至有出太阳的征兆。来自金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消息,辖区内所有电网及电力设备运行正常,没有出现因台风造成的电路故障。

  两天的“追风”,我共完成了3条短新闻采制、架空线台风天的专题采制,并进行了一次直播连线准备,在前方有一种紧锣密鼓打战的感受,而最大的收获是,借由这次台风,我又对台风的报道进行了一次总结,这些经验有的来自自身,更多的是来自对同行的学习。比如,针对不同的报道内容,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短新闻成片的拍摄,那么最重要的是“快”,内容拿到、采访拿到,第一时间在前方完成写稿剪辑传片;而如果是直播连线,通常在电视端是限制在一到两分钟内的,最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对这个点的信息进行汇总,有逻辑有层次,信息量要大;而如果是台风现场出镜,重要的是记者的“五感感受”,以及将风雨“可视化”,通常可以借助现场的一些破损的房屋、树木、落石进行形象展现。

  台风天,除了有“追风”的记者,其实更多的是那些坚守在岗位上保障这座城市安全的工作人员。防汛防台涉及千家万户,此次台风报道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上海各部门的严阵以待和敬业职守。大家开玩笑总说上海对台风有结界,但最好的结界,其实正是这些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者。他们,真的辛苦了。(杨臻)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60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