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能拯救中国电影吗
2018年07月26日 09:33:36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国际化不是说外语、请外国团队、加西洋场景,国际化是用全世界观众听得懂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主流价值观。

  上映3天,票房不足5000万元,奇幻巨制电影《阿修罗》出人意料地宣布撤档停映。相关报道显示,这部“东方新魔幻大片”历时6年耗资7.5亿元,汇集了来自35个国家的1800名工作人员组成顶级制作团队,号称以商业电影体系化生产标准打造而成,旨在实现国产电影工业化升级。且不说公映前片方宣告的30亿元目标,以7.5亿元成本计算,票房至少要达到20亿元才能回本,显然现实和目标相去甚远。

  “中西合璧”再一次遭遇票房滑铁卢,难道“国际化”真的不能拯救中国电影吗?这些年中国电影对“国际化”的追求有目共睹。随着中国国内票房的飙升,中国电影走出去成了不少电影人的心病。于是从题材到故事,从演员到情节,从台前到幕后,特别是主创阵容,不弄出个“八国联军”都不算有面子。这样一掷千金“国际化”现象的背后,一是基于很多观众对国产片信心不足,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整出副洋面孔增加人气;二是心怀走出去的雄心大志,目标直指全球这个大票仓。然而,电影“国际化”的热火朝天,却没有换来同样火热的市场反馈,反而坐拥跨国豪华阵容、中外巨星云集但口碑票房跌到谷底的影片随处可见。

  电影《烽火芳菲》主创团队由7个国家的电影人组成,导演是曾两次获得金棕榈奖的丹麦国宝级导演比利·奥古斯特,遗憾的是这并没有让“国际化”的《烽火芳菲》一路好运。且不说迟缓温吞的节奏、缺乏亮点的演技,单说两个语言不通又身处险境的异国男女,几天时间里就开始眉来眼去卿卿我我,中国观众就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难以接受。

  此外,魔幻题材电影也是“重灾区”。曾经,魔幻电影是国产电影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从《倩女幽魂》到《画皮》再到《寻龙诀》,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东方式魔幻电影,可以从中看到国产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但这些年,优质剧本和人才资源的匮乏让不少电影制作人开始将“国际化”当作救命稻草,照搬西方经验且题材跟风扎堆的比比皆是。这些电影大多奉行“重特效轻故事”的影片模式,不管在视觉呈现还是叙事表达上都一味地贴近西式魔幻的浩大,却根本没有吃透东方文化的深邃内核,也毫不思考西洋魔幻语境中能不能讲好东方故事,甚至于将西方的人物怪兽嫁接到东方的故事背景中,最终导致影片不伦不类。《阿修罗》的失败正是在此。尽管片方宣称,该片以东方哲学内涵为核心,以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为元素,以世界的视角,向全球观众讲述东方文化……但观众却在片中却只感受到了主题模糊、故事杂糅,缺乏想象力和东方文化底蕴,即使跨国团队出手也回天无力。不是“国际化”救不了中国电影,而是“有皮无骨”的国际化救不了中国电影。说英文台词、同国际电影人合作、亮相国际影院……这些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国际化”;只有内里的“骨肉灵魂”回归中国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核,才能让未来中国电影真正在海外市场上拥有雄厚的竞争力。

  正如导演贾樟柯所言,电影国际化必须“忠于自我,你身上全部的东西都是‘中国元素’。”归根结底,国际化不是说外语、请外国团队、加西洋场景,国际化是用全世界观众听得懂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主流价值观。好的影视作品靠的是直达人心的内容,是文化上的认同,是价值观上的契合,多大的市场,内容永远第一。

  (作者:吴晓东,系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49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