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高扬主旋律 提高引导力
2018年07月13日 11:07:5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五)精彩呈现,创新融合

    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重视丰富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共同呈现,新闻版面和新闻摄影作品、新闻漫画不但有新的特色,而且在新闻作品呈现方面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步。特别是在新闻专栏、网络、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内容优质、有广泛而良好社会反响、体现技术创新特点的“现象级”新闻作品,反映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本届共评选出24件媒体融合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5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3件,占总数8%。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是媒体融合的根本,也是新闻作品创新传播的关键。从本届获奖作品看,不少作品的内容在“准”“新”“微”“快”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准”要求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把准导向与方向;“新”要求移动新闻产品具有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的特点;“微”要求鲜活快捷、短小精悍,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适应碎片化阅读特点;“快”要求即时采集、即时推送,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以《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为例,针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公布事件及时推出新媒体报道,第一时间表达中国态度、中国立场、先声夺人、以正视听,重视传播节奏和时效度的结合,体现了“准”与“快”;在结合H5动图、短视频、海报、九宫格图解等形式的基础上,配发深度评论文章解读说理、答疑释惑,将“内容+技术”“内容+观点”深度融合,体现了“新”与“微”,成功地赢得受众较高的点击率和巨大流量。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优秀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网上重走长征路之“征程”——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充分应用新技术的佳作:打开页面即可一目了然了解长征路线全貌,通过视频穿梭加三维模拟技术衔接进入长征沿途各点,以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虚拟景观地图,呈现出长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天气特点。作品全程融入互动、问答、直播、VR、无人机、影视剪辑等技术,让网民产生代入感,跟随漫游路线,感受到长征强烈的历史感和红色精神。

    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理念观念创新,推动新闻媒体体制机制转变是必由之路。媒体要发生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化学反应,必须解决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一难题。获本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名专栏“新华全媒头条”建设“中央厨房”指挥平台,通过充分整合新华社优质资源,发挥国内外分社联动效应,围绕重大活动、重点选题、重要人物组织策划报道,按照各媒体终端传播的不同要求,进行分类采写、适配制作、多元发布、统分结合,实现了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从“相加”到“相融”,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从“两张皮”到“一盘棋”的转变。一部优秀的媒体融合作品和专栏背后折射的组织指挥一体化、采集编辑集约化、产品制作全媒化、流程管理矩阵化的采编流程再造带来的新成果,是 “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新工作格局。

    (六)传播力强,影响广泛

    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都属于效果范畴,传播力指的是媒体发现新闻事件、搜集信息素材,并对事件进行有效报道的能力与水平;影响力指的是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公众带来的影响,包括受众规模、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由此而产生言行、思维方面的变化。传播力是提高影响力的基础,影响力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根本目标。优秀的新闻作品既要增强传播力,又要注重影响力。本次新闻评选中,涌现出不少阅读量逾“10万”引发了线上线下受众的广泛关注的“现象级”作品。

    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归根结底还要看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感受不好,报道再多也是孤芳自赏;社会共识不高,包装再好也是顾影自怜。如何改变新闻报道中假大空式地喊口号,足不出门就提对策的老思维、老套路,还需要有问题意识。需要在“用户”上下功夫,坚持用户思维增强传播力,由媒体“上菜”变为用户“选菜”,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创新性设置议题,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报道视角,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与受众互动,以文、图、视频、网络等多种方式立体式呈现,从不同层面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您好,马克思》以主题鲜明的原创视频、原创报道和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的图表、H5、公众号文章等形式形成聚合效应,点燃了年轻群体认识、了解马克思的热情。

    一部经得起当下检验、历史淬炼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仅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引导社会舆论发展、凝聚核心价值共识,还可以为国家出台公共政策提供咨政依据,为根除社会沉疴旧疾,提供对路良方。深度报道专栏《人民眼》以“顶天立地研究问题”“吃透两头讲好故事”为遵循,以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要旨,直面问题、扎实采访、客观报道,集纳了一系列传得开叫得响、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切实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农改居”:农民的权益只能增不能减》等深入调研、扎实采访,反映群众呼声,回应基层关切,所提意见具有建设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七)遵循使命,履行职责

    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些作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事实,展示了媒体良好的社会责任,也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完整呈现事件所暴露出的基层政治生态,通过揭露种种社会问题,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谁制造了“毒跑道”》通过对毒跑道生产、销售、铺设、使用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独家调查采访,由此揭开了国内塑胶跑道行业无规、暴利的内幕。不仅对事件本身起到答疑解惑、正本清源的作用,也为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之《沉默的伤痕》以五位健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为拍摄对象,通过远赴海外挖掘影像、史料,采访海外研究专家的形式,真实再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成为第一次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集体留证,第一次完整讲述幸存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创作者在坚持客观性的基础上为历史正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321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