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身授,让年轻的脚步踏得更稳
2018年05月07日 08:51:5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2016年6月起推出指导老师制度,在继承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形式,丰富学习载体,传承党报集团优良作风和做法,围绕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探索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进人员的培养路径。至今,400多名新进人员不同程度获得了老师指导,政治思想意识、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归属感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推出一对“师徒”的文章,一起分享他们的心声和收获。

    老师说

    钱锋:心传身授 教学相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浙报集团推出指导老师制度,试图通过创造性地重拾“师徒制”这一古老方式,手把手传帮带,“一带一”“一对红”,让新闻理想、新闻操守、新闻业务得以传承,让党报集团的“工匠精神”得以薪火相传。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经过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大批徒弟获奖评优,快速成长。

    如果说,在我的结对徒弟严沁的快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我想可能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传道,帮助年轻人扣好“第一颗扣子”。我们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做到政治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因此,结对以来我注重对严沁在政治思想上严要求,与他一起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党章党规,学政策文件,并结合工作进行交流,帮助他牢记职责使命,筑牢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根和魂。

    其次是授业,高标准严要求帮助严沁树立正确的新闻志向,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力争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在一次次对版面的编辑修改中,我帮助他熟练掌握浙报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编辑规范和流程,传承一丝不苟的党报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我力争做到要求严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G20杭州峰会、省党代会、苏村滑坡大救援、党的十九大等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我和他及编辑中心的其他同事一起,不挑不拣,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加班加点的人里总有我们的身影。

    第三是提供舞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年轻人,给点阳光就灿烂,给个舞台就旋转。因此,我和编辑中心的同仁们都特别注重给严沁等年轻人创造机会,“赛场育马”。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和党的十九大的报道策划和编辑,我们都有意让严沁作为骨干参与其中,这对一名年轻编辑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指导,压担子、引路子,引导严沁“开脑洞”,将融合思维结合到主题报道中,增强报道的传播力、感染力。而他也不负众望,敢于创新,在G20杭州峰会倒计时30天特刊中,他参与策划的“让爱登封——我有头版,你有诗”10万元征文活动,专题点击量高达610万次,参加征文的诗作超过1000首;在国庆报道中,他参与策划的“爱不赘,就三行——我为祖国写首诗”活动,同时在《浙江日报》和浙江新闻客户端上推出,在客户端上共收到5万个点赞,点击量达110万;党的十九大报道中,他参与起草的互动反响报道设计方案,也受到了好评。严沁是新闻业务的多面手,写评论是他的一项专长。因此,在政治编辑室时,我为他量身定制了时评专栏“时政观察•严语”,鼓励发挥特长,从“后方”走向“前台”。

    在过去一年中,大家都看到了严沁的努力和成长。2017年初,他第二次获得了集团优秀人物称号,年中又荣获“浙报先锋”好党员荣誉称号,并作为好党员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发言。

    古话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和严沁的相处,也是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工作室”,成为创意的单元,激活了创新的活力。我愿意继续这样互学互助,与严沁及更多的年轻同事一起进步。(作者系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夜编部副主任)

    徒弟说

    严沁:传帮带让年轻的脚步踏得更稳

    作为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夜编部的年轻编辑,我受益于这项制度,成为首批拜师的徒弟。我的指导老师是夜编部副主任钱锋。

    新进人员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面临“经验缺位”。新人的专业能力还比较薄弱,直面“战场”往往手无力、心没底。二是面临“精神迷茫”。新人往往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认识比较模糊,心系人民、讴歌人民的为民情怀还有所欠缺,在“走转改”的意识和能力方面也存在不足。三是面临“本领恐慌”。在媒体深度融合快速推进、舆论生态和传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如何精准把握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参与融合创新,是许多新人的焦虑。这些问题是年轻新闻工作者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我的疑虑。所幸,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徒弟都找到了良师。

    让年轻人成为思想上的标兵。指导老师在政治上、思想上严要求,明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帮助年轻人扣好“第一颗扣子”。钱锋老师是党支部副书记,对我提出了严格的思想要求,并帮助我学理论、学政策,助我学懂弄通做实。我也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积极做到学而用、学而行,努力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2017年“七一”前夕,我的成长获得肯定,获评“浙报先锋”好党员。

    让年轻人在赛场练出精气神。媒体是“业务单位”,做好业务工作是必然要求。新人的业务能力如何尽快提升?钱锋老师和各位指导老师们注重“赛场育马”,帮助年轻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钱锋老师注重启发式指导,引导我“开脑洞”。在浙江日报G20杭州峰会倒计时30天特刊中,我参与策划了“让爱登封——我有头版,你有诗”10万元征文活动。在策划过程中,钱锋老师既鼓励我独立思考,又注重方向引导,与我进行“头脑风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专题点击量最终高达610万次,参加征文的诗作超过1000首;在政治编辑室工作时,钱锋老师关注到我对写评论比较有兴趣,就为我量身定制了时评专栏“时政观察•严语”,鼓励我从编辑“后方”走向写作“前台”。在一线实践中,我开拓了眼界、得到了历练,业务能力也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师者,人之模范也。指导老师的作用还在于躬身垂范,春风化雨般地将忠诚担当、守正出新、敬业笃行的浙报人共同的价值观润人心间。《浙江日报》的夜班编辑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有时收工时已是天亮时分。在包括钱锋老师在内的各位老师的垂范下,我和年轻同事不断向身边的榜样们看齐,努力发扬“工匠精神”,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坚守、甘于寂寞,立足岗位真正理解、践行浙报人共同的价值观。

    师徒关系,其实亦师亦友,在良性互动中,好作风、好经验得到传承,新人不断成长,越来越有活力。我想,这不光是物质、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心传。(作者系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夜编部编辑)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160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