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老品种焕发新生机
2018年01月17日 11:02:1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央广《呦呦青蒿》:向中国科学家致敬

《呦呦青蒿》录制现场。资料图片

    记者杨骁 通讯员凌宏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三集广播剧《呦呦青蒿》用“沉入史料、浸出原味”的创作方式,生动再现了屠呦呦39岁时带领课题组从中国古老医学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最终发现、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并率先以身试药的艰苦征程。

  这部广播剧制作历时两年多,每一位主创人员都有着一段与《呦呦青蒿》不得不说的深情厚谊,不忘初心的呦呦情怀是剧中主人公发现青蒿素的执着,更给了主创团队震撼心灵的创作激情。

  主创团队的“大数据”

  故事是从18本与屠呦呦相关的书籍陆陆续续抵达编剧董慧临的手中开始的,从人物传记到科学人文读本,直至屠呦呦唯一专著,每本书上都留下了备忘标注与阅读随感,与此同时完成了相关书籍的版权获授工作。主创团队经过各自比对、相互佐证、彼此勘误,最终从500多万字的资料素材中摘出了与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相关联的细节段落,约122段,计32900多字,再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临危受命、钻研古籍、深入疟区、激发灵感、土法提取、以身试药、科学萃取、临床救人等剧中的主要情节,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首席编剧阚平构思全剧以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精彩演讲为起点,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作为主题,并尝试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让古人穿越而来……广播剧《呦呦青蒿》剧情的空间就有了千年的场景转换,剧情发展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地域跨度遍及天南地北,这更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尽可能模拟还原剧情发生地的声场音效。

  全剧共有各类音效189组。其中,需要拟音师模拟制作的音效132组,实物被动发声采录的音效15组,人员实际动作发声采录的音效42组,这一组组枯燥的数据生动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深入剧情发生地录音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昌江县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海南作为《呦呦青蒿》的剧情发生地,保留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董慧临深入海南昌江,找到了当年屠呦呦到过的一个橡胶林场,他看到那些船形屋作为文物保留在原地,想到了雨打茅草屋顶的音效应该如何动听;他听见靠在村口古树下的老人述说的40多年前疟疾肆虐的记忆和正在古树下举行婚礼的幸福新人的笑声,不禁感慨如果没有青蒿素,哪能有这份老有所依与迎娶繁衍的祥和景象。

  董慧临还走进了昌江最原始的黎族寨子,找到了年龄跟剧中人相仿的女孩、男孩和中年男子,让他们看着剧本中相应的台词,用他们的黎族方言说一遍,录下来,供演员录音时模仿,就在录制方言时,黎族伙伴还互相争论起发音的准确度,乐得董慧临只能以两个“凡是”为标准做裁判:“凡是我一个字都没听懂的,就是准的,凡是能听出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就是不准的。”为了给广播剧的音乐作曲提供一些原始的黎族音乐参考,在录制语言的同时,他还邀请了当地文化馆的同志哼唱了不少黎族曲调,最后完美呈现了剧中响起的清纯亲切的黎族女孩的哼唱声。

  除了亲赴海南的采风,更有电话连线的交流。这是一个发生在主创微信群的片断,大家就剧中海南女孩的弟弟应该叫什么名字开始了搜索与问询。随着剧本的创作深入,考证考据剧情的相关时间、地点、人物、数据与事件已经成了常态,包括给人物取名字也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个个都是真姓实名。就在你问“度娘”我编名字的过程中,监制王莹的一个电话打到了海南的朋友处,就这样,为了确认一个黎族小男孩的名字,央广办公室的电话跨过了琼州海峡。

  心怀感动与崇敬创作

  参加演播的每一位演员都保持着一份沉浸角色之中的投入,尽可能真实还原剧中的每一个场景,从语音到音效,从音色到情绪,都丝毫不敢马虎。剧中主演吕中从看到剧本的第一眼开始,就非常渴望塑造屠呦呦这个角色。她说,能够演播屠呦呦,对她而言是一次学习与体验杰出科学家的机会,好几次对台词排戏时,她与演员们全情入戏,进入录音棚用心演播,或开怀欢唱,或泪目哽咽,或神情肃穆,生动刻画并传神演绎了主人公屠呦呦的个性品质。

  本剧的解说旁白由央广资深“金话筒”贾际演播。为了把每一段解说与每一场戏高度融合,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录,直到念出的“疟疾”两字带出了寒意,他才觉得满意。全剧在著名华人歌唱家、瑞典大剧院终身演员蔡大生激情献唱的片尾曲《我和我的祖国》中完美结束。说起这一首片尾曲,那也是一次令全体主创尤为难忘的创作。

  在后期制作中,结尾时屠呦呦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荣誉就是责任”令剧组所有人为之动容。怎样以音乐的形式将屠呦呦历经磨难、百折不回、献身医学、造福人类的家国情怀推向高潮,剧组决定选用经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国》。蔡大生专程从杭州来到北京,经历了一天的录制,5次修改,最终唱出了剧组每一个人对屠呦呦的感动和崇敬,唱出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念好“创新经”

  记者 李淼

  上个月,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故事广播资深导演徐国春有了一个新身份——东方之声精品剧场工作室首席制作人。

  “这意味着,广播剧将从故事广播的‘小’频率走向全中心各个频率的‘大’舞台,并且加强了线上新媒体的播出,集中资源运营新媒体平台阿基米德中的剧场平台。”这让从业近20年的徐国春感到,广播剧大放异彩的时候到了。

  历久弥新,

  擦亮金字招牌

  提到广播剧,不得不说《刑警803》。首播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曾创下国内广播系列剧同一品牌播出数量之最——先后播出39部、206集,不仅在上海“家喻户晓”,还曾拿下全国50多家电台数千集的订单,可谓广播剧的一块金字招牌。

  时至今日,《刑警803》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截至2017年年底,新版《刑警803》已经突破1000集。用徐国春的话说,“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是《刑警803》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的原因。”

  事实上,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对广播剧的创新由来已久。老版《刑警803》在播出前就采取了公开征集主题歌歌词、举办入围歌词朗诵会、邀请名家谱曲等“先声夺人”的创新方式,为该剧提前预热;播出过程中,还通过征集听众设计结尾等方式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效应。

  1999年,徐国春进台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策划、录制新版《刑警803》。是延续老版的故事和人设,还是“另起炉灶”?这在当时召开过多次研讨会,参与的评论家和编导们也有过一番激烈讨论。

  经过研讨,主创们认为老版《刑警803》中“刘刚+沈西”神探式的组合和当代刑侦工作专业高度细分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应换种新的方式塑造人物。因此,新版《刑警803》选择了“另起炉灶”,塑造一批年轻、现代的青年刑警形象:既有资深探长苗震、电脑高手丁小军,也有时尚的女刑警乔丽娜,在剧情设计上也尽力贴近当下的典型案例。

  这样的创新传统延续至今,近两年新版《刑警803》又先后推出《创客情仇》《天堂里的罪恶》等关注青年创业问题以及在国外案发的中外刑警合作破案的故事。徐国春和她的团队还在思考如何在类型上进行拓展。“2018年,我们将针对上海经济类犯罪、网络高智商犯罪等最新的现实案例,为新版《刑警803》开发创作新题材。”

  “+互联网”,

  广播剧迎来百年机遇

  目前,一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悬疑小说剧《滔天大罪》正在阿基米德上的“东方之声精品剧场”播出。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刑侦题材,媲美美剧的精良制作,加之日“更”的快节奏,使得《滔天大罪》吸引了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网友收听讨论,有时点击率高达上万+。并且,在阿基米德平台上,广播剧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无论是收听率、活跃度、用户黏性还是话题热度都位居各大社区前列。

  “这充分说明广播剧是有市场活力的。”徐国春深感,广播剧遇到互联网,正迎来百年发展的最佳机遇。新媒体把广播与受众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广播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受到更多关注,很多年轻听友都成了广播剧的粉丝。

  徐国春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也让她坚定了工作室“广播剧+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她透露,目前工作室最新创作的地铁系列剧《大上海地铁》已经完成录制,将在春节前登陆“东方之声精品剧场”。相比此前广播剧创作偏爱悬疑、爱情、喜剧几大类型,《大上海地铁》反映的是“很老百姓”“很小人物”的现实故事,聚焦的是地铁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工作室也想以此探索日播广播剧的新类型和新空间。

  “+新闻”,

  广播剧试水定制化

  就在去年,上海东方广播中心还将广播剧和新闻相结合进行了一次“跨界融合”尝试——制作播出30集系列短音频《听总书记讲故事》。

  该系列以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文章中讲述、引用过的古今中外故事为素材,用广播剧的形式及丰富的音响效果,还原习近平总书记讲述故事的语境,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比如,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半条棉被”的故事: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让一贫如洗的徐解秀老人感受到了红军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真情。

  如何将这一感人场景生动地还原成广播语言?广播剧起了大作用。为此,徐国春带领项目组动员了全台的主持人,根据各自特色演绎故事中的角色,并利用各种音效对故事场景加以还原,短短一分多钟,“半条棉被”的故事就这样进行了生动而精彩地呈现。

  据徐国春介绍,30集节目中有16集采取了这样的制作模式,全台共有30多人参与了节目录制,整个中心掀起了对广播剧的热情。逼真的细节、立体的表达也让听众感到很过瘾,节目在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东广新闻台《东广早新闻》、上海交通广播、第一财经广播、故事广播频率及阿基米德等互联网平台播出后,广受好评。

  这次尝试也让徐国春和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意识到了广播剧的更多可能性。“特别是成立工作室以后,广播剧在运营机制上更加灵活,未来我们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新闻频率等各大频率合作试水广播剧的定制化。用创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扩大广播剧的外延,让更多听众了解并喜爱广播剧。”徐国春说。

  湖北之声:用“微”剧赢市场

  记者 汤广花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日渐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微广播剧因剧集时间短、创作相对简单、制作成本较低、便于收听和传播而发展迅猛。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微广播剧”团队,发扬频道既有广播剧创作优势,运用声音产品的全终端亮点和网络化传播特色,开展微广播剧的创新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整合资源 完善制作生产链条

  “融媒体时代,媒体人要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据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副总监梁延介绍,该台没有成立专门的微广播剧生产部门,而是构建了研发、编剧、制作、传播的生产链条,能针对不同目标和任务,调拨不同的资源队伍。一旦有了任务或者创意,通过项目发布,可迅速集结相关的成员,台内台外,线上线下,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等各环节人员一呼百应,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优质的微剧产品。

  人是第一生产力,广播剧生产中,人才和团队尤为重要。近年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从内外两个渠道入手,挖掘、储备和培养广播剧人才。具体而言,对内统一理念,充分认识微广播剧在时代变革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将频道中致力于微剧发展的年轻人才吸引合并,成立一支灵活的微广播剧创新团队;对外,湖北之声邀请国内广播剧和微剧领域的“高手”建成“专家库”,打通培训、学习、合作的上游渠道。2016年,湖北广播电视台面向全国广播同行、社会微剧爱好者,组织微剧培训班,该培训班吸引了省内各市州及全国各地的微剧人才,为流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引导舆论 弘扬正能量主旋律

  微广播剧的主题和选材丰富多彩,如何将艺术性与新闻性、思想性、可听性统一起来?湖北之声“微广播剧”团队致力于将优质音频内容与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

  2016年夏天,洪水肆虐湖北。在铺天盖地的抗洪报道中,“微广播剧”团队推出《2016防汛记忆》系列新闻微剧,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元素展现抗洪事迹。该剧以新闻人物为基础,以情景再现为手段,追溯原现场,重构新故事,令受众耳目一新。该团队还将电台品牌文化声音产品《点赞湖北》与微广播剧结合起来,把荆楚楷模新闻事迹制作成3分钟以内的声音小故事,在每天的线性直播节目中批次穿插播出,受到听众好评。为拓宽日常传播渠道,湖北之声专门在线上节目中开设《夜间微剧场》单元,每天制作发布5分钟的微广播剧,生动演绎当天的新闻故事。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敢闯敢拼、奋力逐梦的时代。“微广播剧”团队历时一年打造的三集青春校园广播剧《加油,兄弟!》,是首部反映武汉大学生创业的广播剧。它以武汉大学维吾尔族学生库尔班江在武汉开餐厅的创业故事为原型,展现了维吾尔族、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打造精品,创作团队一方面在武汉各大校园清真餐厅采访、体验,另一方面远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与普通维吾尔族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其最真实的生活感受。剧本反复修改,录制精益求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扩大影响 经济收益已达百万

  为扩大宣传,湖北之声以“传统广播+多网络终端”,形成立体多维的传播攻势,使微广播剧影响力达到最大化。《2016防汛记忆》系列新闻微剧除了在湖北之声、湖北经济广播等多套频率节目播送,还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平台长江云、湖北之声官方微博微信和湖北文明网等网站开辟了专栏进行重点推送。《加油,兄弟!》在线上线下网络同步播送,播出当晚便登上了视听APP首页置顶位置,网络收听破万,一小时内网友留言千余条,甚至还有美国、澳洲网友留言。

  “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市场,需要得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检验。”梁延告诉记者,广播剧运用融媒体攻占市场,成为广告创收、招商引资的全新介质,企业对微剧的传播效应和数据产生浓厚兴趣。如该台策划的湖北省“好人好报”微广播剧大赛,作品的网络点击量、阅读量累计超过130万人次,评论转发超25万人次,不少企业主强烈要求参与;《2016防汛记忆》系列新闻微剧吸引多家企业参与公益救助和募捐活动。据了解,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的“微广播剧”团队所创综合经济收益已达百万元。

  未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将继续通过微广播剧原创征集、大众演播、微剧进企业、微剧进校园等活动,扩大广播剧影响力;同时,尝试运用新媒体导入大数据寻找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进行产品生产,占有用户消费所需的碎片时间,将微剧项目作成特色,创造更大的影响力与品牌效应。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901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