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好记者讲好故事|顾仲阳:心连着心 根连着根
2017年12月20日 10:57:4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频来源:CCTV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不少人也叫我扶贫记者,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我采访过的脱贫攻坚故事。

    100元的钞票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一个人如果不认识,那可不多见!

    那是我在乌蒙山区的云南省大关县大寨村采访,苗族老人张定清接过我们捐给他的钱时,眼神非常特别,一下子还真有点让人看不懂。随行的村民小组组长告诉我们,这里很多村民,一年到头就是种点土豆、玉米,很少见得到现金,老人更是压根没见过100元这么大的钱。

    这是5年前的事了。这个在报道中曾被我称为“贫困死角”的大寨村,如今也“活”起来、好起来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安全的新房子,村里的黄牛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不少贫困户赶着牛儿脱了贫。我们在回访中,看到更多的是脱贫后的笑脸,发展后的希望。

    这只是我国农村逐步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变化背后,我们看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艰苦奋斗,还有很多党员干部的超常付出。

    四川省筠连县春风村,漫山遍野都是大块的石灰石,土地贫瘠路难走。在村支书王家元的带领下,乡亲们从几里外的山上,一筐一筐地背土回来,填在石头缝、石窝子里,硬是背出了一山的李子树,“流的汗可以用盆装”。苦尽甘来,春风村也从一个“穷山恶水”的贫困村,变成了“石头上开花”的“果园村”。

    采访时我问王家元和那些纯朴的村民:你们怎么会相信石头山上都能开出致富花呢?他们回答:“有手有脚有条命,大家心齐,天大的困难都能战胜!”

    贵州省印江县,位于武陵山区深处,山路十八弯。2010年我第一次来这里采访,采访车冲出了蜿蜒不平的盘山土路,撞上了路边的树丛,幸好,安全气囊助我逃过一劫。7年后我再次来到这里,贫困村都村村通上了硬化路。

    朗溪镇川岩村的环村公路,整整修了20年。从村会计、到村主任、再到村支书,张曙光一直都是修路带头人。他一有空就去“软磨硬泡”跑项目。项目资金不够,他就带领乡亲们自己动手,一锄一锹地挖,摩托车先后跑坏了4辆。路修通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我问村民: 20年修一条路,你们怎么坚持下来的?乡亲们回答:“有张书记带头,我们愿意跟着干,流汗总比流泪强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数以百万计的党员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王家元、张曙光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共产党员,但,正是他们,带着广大父老乡亲,不向贫困低头,撸起袖子干出了一片片新天地。

    在扶贫开发领域,全国脱贫攻坚奖是大奖。我认识其中的一位获奖者,他叫向贵瑜,四川省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局局长。他的身上,总有一股子用不完的劲,熬夜加班就像是家常便饭。而老人卧病在床,他却没有完整地陪过一天,经常只能半夜忙完工作后,回家偷偷地看上一眼。采访中我问老向:干嘛这么拼呢?这个满眼血丝的四川汉子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党给了我这个位置,我就要给贫困群众一个满意。”

    跑了12年扶贫,这样的故事采访了不少。各级干部真扶贫,贫困群众真脱贫,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同人民贴得更近,人民也跟我们更加亲近。这些故事很朴素,但很温暖。它们使我深深懂得,只有心连着心,才能根连着根。而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深知,“人民”两个字份量有多重。我要离人民更近些,再近些,这样才能离新闻更近,离真情也更近。

    谁把人民放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心上。战争年代两轮车推动人民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和平年代群众推动人民共和国夺取改革开放新胜利。不管媒体如何变化,记者只有离人民更近才能离受众更近,只有离真情更近,新闻才离真实更近。

点击进入专题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39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