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好记者讲好故事|郁玮:在他乡采访的日子
2017年12月20日 10:57:3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频来源:CCTV

    几年前的这个时节,23岁的我,主动请缨,前往耶路撒冷,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那是到达后的第17天傍晚,我正在翻阅当地的报纸,忽然听见“呜——”的声音(防空警报),我愣住了——没错,是防空警报!火箭弹来了!

    街面上,行人开始向楼房里奔跑,车辆也都就近靠边,人们跳下车,寻找最近的掩体或在车边蹲下。在短暂的慌乱之后,我决定带上相机,下楼采访。

    “你疯了吗!这个时候出去是会死人的!”就在我即将踏出楼门的那一刻,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一把扯住了我的胳膊。

    她叫Rina,我的以色列邻居。她知书达理,但只要一提起武力冲突,她就会愤怒、暴戾地好像变了一个人。每每当她激动的情绪无以复加的时候,她总会把头转向我,问我,你们中国什么样儿?肯定不会有火箭弹吧。要不下次你回去,带我一起去看看?我好想在没有战争的地方多住些日子。

    对于身处战地的人们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兴趣,绝不仅仅是好奇,还有着深深的期待。

    加沙,那个世界上最特殊的“隔离区”。驻外的第二年,我第一次到这里实地采访。一个小战士,带我们下到位于边境的地道采访。他一米八左右的个头,十七八岁的样子,娃娃脸庞上洒满阳光,本该是上学年纪的他,胸前却挂着一把冰冷的突击步枪。他原本十分警觉的表情,在看到中国记者后,显得既兴奋,又腼腆。他叫艾哈迈德,巴勒斯坦人。他说他本无意扛枪,但却不得不守卫自己的家园。他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踏出这里半步,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派去执行一项不能回头的任务。也可能,此时此刻,他已经在空袭中倒下。

    他告诉我就在我采访前不久,他看新闻里说中国中东问题特使才刚刚到访。他说,他希望看到中立的、负责任的中国,帮助他们摆脱现在的困境。

    当地人对中国的好感与期待不是没有缘由的。我遇到过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她一听说我是中国记者,就拉着我,邀请我上她家去,说有好多话要对我说。一进门,我看见墙上挂着一组中国水墨画,她说那是她退休之后自学的。

    96年前,她出生在哈尔滨,后来在天津念小学。在20世纪初欧洲的排犹浪潮中,她的父母,逃往了中国东北。是中国的包容和收留,让她的一家在大屠杀中免受迫害。二战以后,她回到了耶路撒冷,从此,再没有机会回到中国,但她对中国的牵挂却从未停止。上了年纪后,她让孩子们去中国替她走走看看,把他们在中国的照片都洗出来,挂在墙上。她一直从新闻里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她希望通过中国记者更多地了解这片,给了她生命,养育了她的土地。

    中国和这里的桥梁不仅只有历史。

    不久前,我和一个中东朋友在北京又见面了,她很开心地告诉我,她的新工作是为当地的创业公司,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她说,中国现在举世瞩目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商机,也是馈赠全世界的机遇。许多外国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贡献、中国方案正在启发他们关于战争与冲突、和平与发展的新思考。

    已故的佩雷斯总统,在采访中曾和我谈起,“中华民族和他们有着共同悠久的历史和相似的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过上了国富民强的好日子。我们这个地区应该向中国学习,聚焦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和平才能早日到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第一次驻外就主动提出去那样一个地方?开始只是因为记者的职业向往,但几年的采访,我接触到的人,采访到的新闻,让我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力量。我幸运,我是中国记者;我骄傲,我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

    在伟大的时代,记录奋进中的中国;在气象万千的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将永远是我的职业向往!

    谢谢大家!

     世界关注中国发展,敏锐捕捉商机,这是时代的馈赠;中国智慧启发人们思考破解战争与冲突新的答案、中国力量帮助人们共享经济和科技发展新的便车,这是世界的机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女记者讲述中国方案,给国际传播一缕清风爽气。

点击进入专题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37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