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攀伟:愿做进步阶梯上的一块砖石
2017年12月11日 10:58:5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在12月1日—2日举行的第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上,人民教育出版社黄攀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文获编辑个人一等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梁爽、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贺婷莉获校对个人一等奖。本期《人物》聚焦这4位选手,听她们讲述冠军背后的成长故事。

  “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三识’——学识、见识和胆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黄攀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愿意做这个阶梯上一块普普通通的砖石,把读书的爱好和编校的乐趣结合在一起,将更多高品质、高品位的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12月2日,第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表彰大会现场,一位年轻编辑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她就是编辑个人一等奖获得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编辑黄攀伟。

  细微处见功力

  在上一届编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同为人教社编辑的陈恒舒看来,黄攀伟准备比赛时很努力、很认真。“辞书编辑在用词精准度方面非常突出,但平时编校长篇文稿的锻炼比较少。考试时要面对好几篇比较长的文稿,这对她来说是个考验。她能把这个短板克服,很不容易。”

  实际上,编校大赛不划定复习范围,很多考题考验的是选手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储备。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本硕7年的学习,让黄攀伟积累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优秀的专业素养。“母校不仅传授给我知识,还培养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拥有追求完美的勇气和行动力,这些在我现在的工作中都非常有用。”黄攀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应聘人教社时,辞书编辑是黄攀伟的“第一志愿”。在她看来,做辞书是中文学子的一种情怀,因为它意味着知识的权威性和广博性。黄攀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刚入职时遇到的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有一次,编辑室组织老师们审读一本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很权威的工具书。我心里很好奇:这书已经很成熟了啊,还能审读出什么问题来呢?没想到,编辑室的每位老师都针对自己审读的部分,提出了不少问题,甚至还指出了一些硬伤。”这样一个“破除迷信”的过程,让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方面,好的辞书需要花费时间不断打磨;另一方面,编辑工作是真正在细微处见功力的。

  实践中涨知识

  燕园7年的学习经历让黄攀伟学会了如何欣赏好书,而编辑工作的实践则练就了她编校的基本功,并让她完成了从读者视角到编辑视角的转换:“编辑读一本书时,既要关注书的内容,又要非常精细地咬文嚼字,同时还要关注全书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从业3年多,黄攀伟在编辑每本书时都会遇到不同的难点,她形容自己一直处在“通关打怪”的状态中:担任责编的第一本书是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皮影戏的秘密》,由于图片量极大,因此需要非常仔细地核对图文;参与编辑的《汉字源流精解字典》,学术性极强,专业要求非常高,编辑时必须边学边做、一点一点核查;正在编辑的《中华经典诗文精讲》,作者众多而且引文量极大,既要与作者进行良好沟通、把控时间进度,又要逐条核对引文、出处等信息……经过几年的磨砺,黄攀伟总结出: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三识”——学识、见识和胆识。她说自己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人教社对我们提出做学者型编辑的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锻炼。”黄攀伟笑着说,社里讨论学术问题的氛围特别好,她喜欢和不同学科编辑室的老师讨论问题,也积极参加人教社每两年一次的中青年论文大赛。

  “编辑工作是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事业。既要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同时也要在做书过程中涤荡自己,给读者提供最甘甜的‘源头活水’。”黄攀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编辑工作,她也在这条职业道路上快乐地前行着。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81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