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中央台马烨:认识新时代 把握新形势
2017年12月04日 13:41:5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定位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给出了新的历史定位。

    每一个新时代都有自身的特征和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给每一个中国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媒体工作者来说,认识新时代、把握新形势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我们个人的理想、梦想的实现,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舆论环境的营造,还关系着媒体受众认识新时代、实现自己理想、梦想的具体行为。所以,我们首先要学通、弄懂十九大报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提出的新时代要求,深入领会其中丰富的内涵,才能在新闻报道中站好立场、报好内容,为完成新时代伟大工程尽好自己的义务。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感受非常深刻。

    第一,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个主要矛盾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近两年,新闻媒体不断爆出的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出国游成了海淘游,这些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具有“讽刺”意味,偌大的中国竟然生产不出来大众看得上的马桶盖、包包、化妆品等等,这与我们日益增长的国家生产实力对比鲜明。有一份报告显示,在2015年,中国智能马桶盖产量达2622千套,预计到2022年,中国智能马桶盖产量将增加到4354千套,马桶盖不是天天换的消耗品,这个数量应对需求应该绰绰有余的,我们不是在数量上供不应求,而是在质量上供不应求,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对市场上随处可寻的产品提出了淘汰的要求,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虽然能够从客观上部分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彻底改变这种匹配误差,还是得靠国家在政策上的推动力,毕竟调整目前的生产能力对于企业和市场来说,都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需要国家从政策上、制度上做出调整,也需要企业能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以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能够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

    当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作为媒体从业者,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这些方面的新变化、用新的理念理解新的变化和需求,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讲明白这些变化,做好新时代各方面建设的推动者。

    第二,报告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民立场”。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报告中对工作的部署也始终是围绕人民来展开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立场”在这次十九大报告中可以说处处有体现,而且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这在新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新闻报道也要更好地体现“人民立场”,不仅要报道好国家政策在群众中的“落地”情况,也要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基层数据和人民呼声。此外,我们还应该是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立场”的宣讲者,要在日常的报道中、与报道对象的接触中,将十九大报告中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等国家实施的政策细节讲出来、做好翻译,让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弄懂,减少政策实行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和误解,当好党的“人民立场”的宣传员、报道员。

    第三,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中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个提法也可以说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对应要求。这其中涵盖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尊重。我国经济增速已经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经济进入新常态,前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不管是因为发展需要还是发展意识,我们都曾经在环境上付出过代价,这些代价也同样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空气污染。中国经济的体量继续发展下去必然还会需要环境的支撑,如果不转变意识、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发展理念,我们得到的就有可能是与发展速度同样快的环境破坏力度,未来将不敢设想。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的笔下都曾报道过环境污染的例子,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的确,表面上的环境破坏因为管理力度的加强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那些隐蔽的污染却还在暗处生长,越是偏远需要发展的地方,环保的这一关就越是形同虚设。记者,是这个社会的行路者、观察者,我们有机会、有条件去到各处去发现问题、报道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破坏环境的隐患。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99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