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心得|科技日报社刘莉:用笔记录伟大的新时代
2017年11月24日 10:45:2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科技日报记者刘莉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十九大代表胡伟武 周维海 摄

    10月25日中午,结束了7天的十九大会议报道,我很荣幸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提前一个多小时,现场就已经很难找到座位,很多记者是三个人挤在两张椅子上。坐在我旁边的是《意大利共和报》驻中国首席记者安杰洛(Angelo Aquaro),聊天中,他告诉我,他每天要向报社发回1—2篇稿。这让我感慨,一家欧洲媒体热切关注中国的目光。

    这次十九大采访,一个非常显著的感受是外国面孔多了,在3068名记者中外国记者占了一多半,达到1818名,他们来自134个国家,遍布五大洲。不论是大会堂台阶前的冒雨采访、代表团开放日没有座位席地而坐、还是新闻发布会踊跃提问,外国记者绝不仅仅是十九大的旁观者,他们和我们国内记者一样积极参与,希望把十九大的新闻迅速传向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答案很简单,如今日新月异、日益强大、稳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新闻“富矿”。而领导这个国家前进的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自信的地向世界媒体敞开了胸怀。

    如果时光倒回到几十年前,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今天这样的场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时外国媒体投向中国的目光大多是怀疑。但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给全世界奉献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号。用一位外国记者的话说,“你们用不到40年时间走完了我们三、四百年的路。”这种速度和巨变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

    除了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外,这次大会首次开设“党代表通道”。三场通道活动中,60位党代表和记者面对面。他们并不回避问题和矛盾,而是全面客观的分析解答。我很幸运在第三场通道活动中向十九大代表、龙芯CPU首席科学家胡伟武提问,我问到了国内外对这款国产CPU性能的质疑。胡伟武条分缕析,列数据摆事实,在几分钟时间内对质疑进行了专业客观的回应。这样自信的姿态来自于自身实力的增强。每场党代表通道活动中都有这样自信的表现。

    很庆幸生活在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我有机会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国家的一天一天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给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76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