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让神探走下“神坛”
2017年11月22日 15:26:4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版波洛更有人情味。

  尹琨

  一个个子不高,圆圆胖胖,是别人眼中“滑稽的矮子”;一个英伦打扮,一丝不苟,是风度翩翩的绅士。英国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曾被多个国家多次翻拍至大银幕,观众对于主角神探赫尔克里·波洛不免对比一番。笔者选择1974年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波洛与近期上映的同名电影中的波洛进行比对。

  老版对于波洛没有过多性格上的刻画,一出场的镜头就是在与人交谈中用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反问句,让对话进入了“死胡同”。新版则用鸡蛋不一般大小不吃、一只脚踩到牛屎另一只脚也要踩上去、反复提醒别人领带系歪了等几个有趣的细节,将波洛凡事追求平衡、注重细节,甚至有些强迫症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老版电影中,观众只知道波洛是神探,但对他的过去、脾气秉性一无所知,这个波洛更多是在公事公办,履行自己的职责。新版中则用更多物品和情节,揭示了这个神探不为人知的一面。

  旧照片。波洛随身携带珍藏的旧照片,上面应该是他的情人凯瑟琳。在波洛对案情陷入迷茫时,曾对着他挚爱的脸庞寻找力量和灵感。波洛并非无坚不摧,他是个也会软弱的“有情人”。

  狄更斯。波洛酷爱阅读狄更斯的小说,讨厌别人打断他的阅读,并经常难以自持地发出略显滑稽的笑声,这与他严谨的绅士气质显然不符。

  蛋糕。波洛对于食物的坚持在新老版本中均有体现。老版中,波洛对朋友抱怨食物难吃,并将其全部倒掉。新版中则更为极致,波洛虽然明确说出讨厌雷切特(卡萨帝化名)的脸,但依然因为禁不住美味诱惑而留下与他共享一个蛋糕。

  审问方式。在1974年版本的电影中,波洛的重头戏是在与13个嫌疑人的交谈上,在这几场针锋相对的对谈中,波洛语气生硬、语速很快,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审问方式形成一种压迫感的氛围,这也使得许多人在这种紧张感中不小心露出了破绽。特别是在审问玛丽·德本汉(阿姆斯特朗家的家庭女教师)时,情绪十分激动,怒吼的声音甚至穿透了厚实的车厢玻璃。而在新版电影中,波洛对于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审问方式。对美丽的德本汉的两次审问,还特意选在了风光优美的车外,显示出这位绅士人性化的体贴。

  答案揭晓。老版中的波洛将所有人聚集在餐车揭晓答案时,是很冷静地给出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雷切特仇家杀人潜逃,另一种是车厢中13人均是凶手。他自始至终没有什么情绪波动,最后把选择权交给了东方快车的老板决定。而在新版中,波洛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并将这种挣扎展示得淋漓尽致,他甚至用一把没有子弹的手枪,对这13个人人性进行试探。最后的结果,让非黑即白的波洛承认了“灰色”的存在,也让他作出了情感战胜理智的选择。

  纵观两个版本的波洛,一个是典型高素质高水平神探,用精湛的技巧和“套路”,最终揭开了谜底。另一个则是有过自我否定和怀疑,经历挣扎犹豫,最终作出了选择。结尾给阿姆斯特朗迟到的回信,更是将波洛重感情、有人情味的善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仅就波洛这个人物来看,笔者更喜欢新版走下“神坛”,拥有普通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神探波洛。

  当然,如果从整部电影来看,与老版相比,由于时间有限,且新版电影讲述波洛的故事占据了一定时长,导致案件推理部分进行得有些快速,不够详细。此外,明亮温暖的车厢内部场景,以及车厢外部广阔雪景的展示,又使得电影从画面和色调上缺少了一些密室电影本该有的逼仄感和紧张感。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版的电影开头,拍摄手法十分巧妙。开门见山地展示了阿姆斯特朗家绑架案现场,并将部分情景定格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加上颇具悬疑色彩的背景音乐的使用,在一开始就为电影蒙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吊足了观众胃口。

  此外,老版中对于经典情节,也就是13个人杀害雷切特的展示无疑比新版更惊心动魄。这13个人经过周密部署终于等到这一刻,他们是坚定的,甚至带有仪式感的,为了每个人各自守护的那份爱,选择义无反顾处决了雷切特这个恶人。新版对于这一关键情节的展现则显得有些仓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70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