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精品力作
2017年11月21日 16:03:5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经济日报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把握时代特色、实践要求和传播规律,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充分展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良好风貌和积极干劲。

    推出重点专栏

    刊发系列评论言论和重点理论文章。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以“新思想新方略”为主题。宣传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推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系列评论。开设“十九大报告阐释”专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

    推出系列重点栏目。开设“十九大报告权威访谈”专栏,采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解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开设“一日一课”专栏,原汁原味地分段刊登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开设“十九大代表回基层”专栏,推动党代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带头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跟踪报道十九大代表回到工作岗位后,与群众共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商发展大计的生动场景,展现党代表牢记嘱托、认真履职、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风貌。

    开展“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反映全党上下、社会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反映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做好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的采访报道。及时报道中央宣讲团在各地的宣讲活动和主要内容,反映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交流互动的生动场景,反映宣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群众,凝聚党心民心、扩大社会共识。

    开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专栏,刊发各省区市、各部委主要负责人(省部级以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署名文章。开设“学报告 谈体会·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专栏和“企业家学报告、谈体会”专栏。

    坚持移动优先,制作H5、VR、微视频、微动漫等多样式报道,推出动新闻、听新闻、直播新闻等移动新闻产品,让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网上传播鲜活闪亮。两微一端、中国经济网在首页首屏突出位置开辟党的十九大精神相关专栏专题,组织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网上评论和理论解读,做好主报重点报道的再传播;推出适合网络传播的报道,开展在线访谈,设立互动专区,强化对话交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开展系列网上宣传宣讲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网上交流等形式,积极回应广大网民的关切。

    做好经济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概括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设定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

    经济日报立足优势、发挥特色,推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列评论。精心组织“在新思想指引下·供给侧新观察”系列调研报道。通过“实”“优”“新”“活”“深”“高”“专”“美”等8个关键词,从8个角度全面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自主创新报道一直是经济日报的优势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社将组织“创•中国”系列专版,系统梳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创新力量支撑。

    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系列话题的报道。重点聚焦产权制度、要素市场、价格机制、营商环境等话题。对宏观调控、促进消费、投融资体制改革、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税收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的新提法新精神,作深入解读。

    组织“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巡礼”系列报道,发现改革创新所释放的活力,探索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发力点。通过“海外看中国”栏目,继续组织国际经济组织、外国政要、知名经济学家等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正面评价,借用国际人士之口,展现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进一步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潜力所在。

    严密组织实施

    报社加强领导指导,各级负责同志站在一线、靠前指挥,对重点宣传项目、重要稿件加强把关。按照编委会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统筹谋划、精心选题,调配精干力量,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精品力作。

    组织好自身学习。按照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的要求,组织编辑记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准确领会党的十九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把握精髓要义,切实学懂弄通,为做好采访报道夯实理论基础。

    注重实际实效。既严谨又生动,强化效果导向。把握好时度效,既要成规模、有声势、有力度,更要重质量、重实际、求实效,做到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要坚持“走转改”,倡导“短实新”,不空喊口号、流于形式,在生动鲜活上下功夫,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在融入结合上出成效,多反映基层百姓的切身感受,多联系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充分运用好网络手段,发挥好两微一端、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平台作用,充分调动网民参与积极性,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经济日报社供稿)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赵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768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