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17年10月20日 10:34:0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曾鼐(右)在十九大新闻中心采访。 本报记者 赵新乐 摄

  开放,是我对十九大新闻中心的最深印象。

  要说新闻中心的第一个“小高潮”,出现在10月16日晚中外记者招待酒会。

  500多名肤色各异、身着各色服饰、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聚集在新闻中心。“外国记者好多啊!”当天,不少中国同行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一名外国记者,手里举着写有“发展”字样的纸板接受采访,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他叫潘克,来自阿富汗,第一次参加报道中国共产党党代会。今年年初刚到中国工作的潘克跟我说,这次到中国感受最深的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像潘克这样第一次参会的外国记者还有很多。

  据大会新闻中心介绍,报名采访十九大的记者有3068人,其中境外记者1818人,记者总数及境外记者人数均创下历次党代会历史纪录。

  当天的酒会,还正式对外披露了设立“党代表通道”的信息,便于记者采访。这一重磅新闻,记者们已等待多日。当天我顾不上吃饭,和几位同行埋头苦干,采访专家,随后发出了《十九大十九问:为何设立“党代表通道”》等稿件。

  说到十九大采访,在紧张采访的气氛中,最抢眼的要数各种“神器”。

  各种自拍杆、稳定器、手机三脚架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神器”纷纷亮相。在新闻中心,还首次设立了融媒体报道室。

  采访中,记者们大都身兼数职。例如我,本是文字记者,除了进行传统的文字报道,也“临危受命”进行了直播和视频新闻的出镜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记者都得是“万金油”,尤其在这样的新闻大战中,全媒体报道已是基本要求。

  会场外,也处处是新闻。这次新闻中心安排了多条线路,供境外媒体记者在北京及周边采访。从北京的中轴线、大兴新机场,到乘坐“复兴号”看京津冀,诸多外媒记者实地探访,近距离看中国发展。

  还有不少的境外记者、驻华使节等被邀请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我和同事采访了10多位驻华使节、外国专家,他们谈得最多的就是近年中国交通设施、高科技、互联网等的高速发展。采访后,一位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外国专家,还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他刊发在本国媒体上的一段参观感受。

  他这样说:这篇文章代表我对你们的感谢,还有对中国的尊敬,我和我的家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国家……

  报道党代会,对我们记者来说,既是工作,也是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透过党代会,我们看到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曾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69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