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经创业榜”:讲创业故事扬时代精神
2017年09月28日 09:10:1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关注《经济日报》及其所属新媒体的受众,近期大多会被一个有感染力的栏目“中经创业榜”所吸引。栏目聚焦一批年轻创业者的成功事迹,剖析典型,细讲故事,挖掘创业模式,演绎时代精神,用生动事例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美图景,感知我国经济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日益向好的深层面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启迪。

    “大而深”的视角选择作为在经济报道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中央媒体,《经济日报》一直以把握时代脉动、推出重点报道见长。此次设立“中经创业榜”专栏,是从“双创”的大视角出发,响应党中央号召,站在经济生活的最前沿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创业故事的具体实践。

《经济日报》记者陈静专访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左)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和宏大主题,《经济日报》从2017年5月开始,由社长、总编辑亲自挂帅,并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写作班底,精心策划实施“中经创业榜”报道,确保每一篇报道都成为精品。目前,“中经创业榜”已经刊发《创业“魔法秀”》《ofo小黄车:漫漫赛道舍命狂奔》《彩虹蜗牛的创业“辩证法”》《“大鱼”出海记》《信达生物:做个有理想的企业》《Wake瑜伽:从线上到线下的迅捷伸展》《快手“慢功夫”》《好风送我上“青云”》等10余篇稿件。文章以小见大,充分弘扬了“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更好分享了创业创新的经验,推动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树起一批创业创新的典型,激励更多年轻人创业创新,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为了将“中经创业榜”做深做透,《经济日报》提出“创一个知名品牌、搭一座海外桥梁、做一届精品年会、评一份创业榜单”的具体要求,力求将“中经创业榜”打造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既可以作为宣传平台,为创新创业鼓与呼,也可以作为孵化器,培养更多的创业企业。

    “小而新”的创业故事 “中经创业榜”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寻找“小而美,小而新”的成长型创业企业。从“新”着手,“中经创业榜”将报道重点放在创业企业中蕴含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从“美”着手,“中经创业榜”抓住采写对象最具有代表性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做法、新体验,力求使报道发挥启示性的作用,让读者从中受益。

    从6月13日开篇报道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书写伟大时代的创业史》开始,共报道了10余家创新型企业,均为近年来成长型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不仅是优秀企业的代表,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代表。

    首篇刊发的《创业“魔法秀”》,讲述柔宇科技开发“柔性显示”系列产品,引领性地突破全球现有显示科技行业格局;共享单车成为城市街头一景,报道中能看到ofo小黄车创业者戴威的奋斗历程;彩虹蜗牛教育集团专注于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融实体店教学、线上教育平台和儿童原创IP生产为一体的教育产业之路;一条出海“大鱼”——鱼行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用互联网从底部重塑旅游行业供应链,打造出充满情感和故事的非标准旅游产品;成立仅6年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凭借“理想”的推动力,冲进生物制药这个高雅殿堂,建立起12个新药品种产业链,实现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快手公司则运用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生活分享平台,吸引了5亿用户。随着《中经创业榜》的持续刊发,越来越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准而美”的表现形式 “双创”报道中,典型人物、故事报道的内容精准,是《经济日报》“接地气”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一是典型人物及事迹案例要去伪求真;二是所有数据、专利、创新做法都要实事求是,力戒虚夸胡编,凭空设想。

    专栏每篇报道都由固定格式的榜单图示、充满感情的前言、故事体的长篇通讯、富有哲理的创业者言和多幅照片构成。担任采写任务的年轻记者饱含深情,用身心去体验,以同龄人的特有优势走进受访者的心灵,选取可映照出时代阳光的点滴浪花,揭示一个个年轻团队和众多为创业而奉献的人们的精神境界。比如,他们都有着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企业的壮大,融资的成功,赢利的攀升并不是其唯一追求。彩虹蜗牛的创业者、28岁的余笛放眼祖国的未来,倾心于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他心中有一个“双百”计划,即培养100万名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研发出一套能够传承百年的课程。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这样说:我并不太看重物质生活带来的安逸,我更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给社会带来更多价值。

    “中经创业榜”系列报道呈现形式均采用篇版联动的形式,在一版推出彩色“榜单”、前言以及中经网和经济日报客户端的二维码,再辟出一个重要版面,以接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报道和大幅图片等。每篇文章都编排精到,着重突出精彩细节。记者在采写中善于运用打动人的故事情节,让报道既富有人情味,又不乏青春的灵动。如《“大鱼”出海记》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熊天香被称为大鱼的灵魂人物,她是公司招聘的第一个员工,一个能做一手好菜的勤快阿姨。这些年,熊阿姨的盛菜器皿从两三个盘子变成了五六个直径30厘米的大盆。难怪大鱼员工都说:‘只要阿姨饭菜做得好,团队发展就好。’”

    《快手“慢功夫”》写道:“曾经的陕西砖瓦厂工人老乔成了快手上的‘陕西吃货’老乔。他每做一道陕西面食,儿子就用快手拍摄并制成教程上传。”“他习惯在大快朵颐时啃上一瓣儿蒜。”“有124万粉丝迷上了老乔和他这瓣儿蒜。”读着这些仿佛从纸面上蹦跳起来的文字,受众会感觉企业离自己很近,记者离自己很近,媒体离自己很近。

    此外,在融媒体平台利用现有报、网、电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传播资源,集中推广入选企业,一次报道、多元呈现,在短期内形成立体传播效应,全力打造《经济日报》“中经创业榜”品牌,为进一步推广做好铺垫。同时,吸引更多目标受众参与以及广泛的社会认知。

    “中经创业榜”系列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这样的启迪:在碎片化、快餐式传播方式风行的年代,有创意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往往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经济日报》会将该系列报道继续做下去,带给人们更多专业性、品牌性新闻作品。(本文作者朱磊系经济日报社策划部活动协调室主任)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644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