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国家相册》:历史中的小故事滋养人心
2017年09月20日 09:46:43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资源打造而成的《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开播一年来已推出53期,累计观看量近16亿次。这一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也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8月31日,新华社举办“再现历史深处记忆——国家相册创办一周年研讨会”,各方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负责人等与会者围绕媒体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深入研讨。

    让独家资源发挥独特作用

    作为新华社代表性的融媒体代表作之一,《国家相册》的诞生源于创意,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上千万张珍贵照片在柜子里躺了半个多世纪,偶尔被使用一些,也是从照片到照片的静态平移,从来没有人尝试过以它们为主体拍影片。

    新华网总编辑郭奔胜表示,突破平面媒体和影视创作双重传统套路,运用特效技术,《国家相册》带受众走进了从未见过的历史现场,真正盘活了新华社这一独家资源。《国家相册》不跟风炒作热点,不制作另类话题,却能在当下的信息浪潮中独树一帜,这是因为《国家相册》将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贯彻始终,用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讲述和传递生动的中国故事,打造有品质的内容,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能够滋养人心和社会。

    全国三教办副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在给《国家相册》点赞时表示,这是微视频方面的新兴栏目,是融媒体方面的创新作品。他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主流媒体本来就有优秀的人才和丰富的资源,如何做好延伸和深入发展,新华社的实践给了业界很深的提示。“这一年为何让我们感受到新华社推出的内容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是因为其创作和创新理念。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让平面的东西立起来,让历史的东西走进了这个时代。”殷陆君补充道。

    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老照片有机会与民众见面,《国家相册》的创新探索令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闻一多之孙闻丹青感触很深:“现在正处于快速变迁的年代,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需求急剧下降,民众更多的信息来源主要靠手机。在这一大前提下,《国家相册》采用短视频这一新形式讲人情事理、讲人性故事,入情入理、生动感人。活用图片又不拘泥于图片,音频、视频全媒体呈现,这样的影像让年轻人看到也非常感动。”

    让个人叙事展现宏大叙述

    自2016年9月2日开播至今,《国家相册》的题材涉及抗战胜利、奥运历程、铁路发展、黄河治理、文化传承、文明寻根、百姓生活等。在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看来,这是一部“微”澜壮阔的大戏,整个选题围绕着“人、情、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握时代脉动,饱含丰沛感情,奏出千钧之力的生活重音。

    “宏大叙述、个人叙事”,这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看过《国家相册》后的深切体会。他表示,《国家相册》虽然单个故事仅有几分钟,但是汇聚在一起时体现了民族或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很重要的历史。这一栏目内容的切入点看上去是一张张照片,但是每张照片背后有故事、情感、意义3个因素在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更解决了作品叙事过于定向的问题。

    对此,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国家相册》策划人白林说道:“《国家相册》的每一集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而对历史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寻找向前的力量。当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要坚信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宗旨、人文情怀、新闻理想不会变也不能变,受众的本质需求依然是新闻所承载的品格和思想,以及能够留在人心里,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东西。”

    “从《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新华社真正做到了用真实可信的图片促膝交流、娓娓道来,从展示到行文到叙述,与读者是平等、真诚、客观地往来,这种能入脑、入眼、入心的效果值得业界好好借鉴与升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说道。

    让动态照片“复活”历史

    正像与会者所言,《国家相册》不是一幅幅照片的简单呈现,而是在用历史照片搭建主题。作为《国家相册》的讲述人,该栏目主编陈小波认为,《国家相册》的背后是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几代摄影记者留下的宝贵遗产,而这正是《国家相册》的核心资源。为了讲述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为了找出一张有内涵、有冲击力的老照片,创作团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即使是短短的脚本背后也有数万字的底稿,有制作团队的反复推敲。

    “什么故事值得讲?”“故事该怎么讲?”“故事是什么?”在《国家相册》执行导演郝方甲看来,一年来,《国家相册》就是在用行动回答着这些问题,就是在做个人历史和国家历史的结合以及个人相册和国家相册的结合,每次讲述都可以说是一次历史和当下的对话。

    “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历史仅仅是停留在课本上,是枯燥的文字和黑白的老照片,为了让照片变得有趣,《国家相册》团队运用了3D建模、AE特效等手段,通过对老照片创意设计改造,使照片‘动’了历史‘活’了。”负责《国家相册》后期统筹工作的胡玥聪表示,《国家相册》正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用沉稳可观的视角呈现先辈所处的时代,面对往昔的痛苦最后带给人们走向未来的希望。《国家相册》作为国内第一档用老照片讲述近百年历史的微纪录片,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的心灵碰撞,而对于主创人员来说,从剧本写作、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除了业务技能上的提升外,更是对于历史观的重塑,《国家相册》的创作过程是一次融媒体的实践,也是对历史的再学习、重思考。

    看过《国家相册》的人不难发现,虽然它讲的是国家大历史,但从来不是大而化之的粗线条勾勒,而是力求找到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结合点,讲大时代里的小故事。而每一期《国家相册》的时长为了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规律而设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还了解到,《国家相册》将继续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制作播出,节目除英文版与中文版外,粤语版也已开始在中国香港地区播出,并有香港高校将其收录为学习教材,而法文版正在制作之中,德、日、俄等文种版本也已进入筹划阶段。(李雪昆)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传媒瞭望”,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新华社融媒产品《国家相册》:大历史中的小故事滋养人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622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