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拥抱新蓝海—2017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2017年08月24日 08:52:3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8月19日,深圳。由人民日报社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央和全国省级党报评论“掌门人”齐聚一堂,展望媒体融合趋势,共商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党报评论尤其面临着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尤其担负着向新媒体舆论场传播主流舆论强音的光荣使命。”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如此思考。

    “纷繁舆论场呼唤黄钟大吕,众声喧哗更需激浊扬清。响应中央融合发展号召,党报系统应形成主流价值的‘传播矩阵’、打通主流媒体的‘人才池’,迈向一个评论的‘众筹时代’,让主流价值的声音更加响亮。”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如此判断。

    主动融合

    在创新中打造主流价值新高地

    4亿微博活跃用户、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一条留言就是一条微评论。可以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写“评论”。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要求,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党报评论拥抱新媒体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变化带来的挑战,党报评论如何更好占领舆论阵地,在观点竞逐中高出一筹?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体现媒体的思想导向。”慎海雄在致辞中表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党报评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工作,旗帜鲜明亮剑发声、一锤定音,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党报评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生产出内容更精准、传播更及时、载体更丰富的评论产品,进一步让正确的思想舆论入脑入心。”

    卢新宁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党报负责人和评论“掌门人”相聚一堂,共商融合发展未来,共议党报评论发展,是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48字职责使命。这两年,舆论格局、媒体融合、媒体变革都迎来了分水岭。但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样变,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党报评论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党报评论握指成拳,就一定能用好手中的金话筒,在舆论场中众筹起我们更大的“存在感”,成为舆论场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组团出征

    在实践中打造党报评论新形态

    2015年7月,第一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面对诸多变与不变的期待,党报评论选择主动出击、组团出征。中央和各省级党报以变革为契机,不断尝试“共建栏目、共享资源、共谋传播”。

    人民日报评论部立足新媒体矩阵打造虚拟的、人格化的“党报评论君”形象,成为评论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从率先成立新媒体编辑室到微博、微信粉丝量破百万、日阅读量平均近10万,从建立粉丝群、创办互动类评论栏目“聊友汇”到加强新媒体原创内容与报纸版面联动,从任仲平微纪录片、音频栏目“睡前聊一会儿”到年轻评论员集体出镜的“两会侃侃谈”系列视频……人民日报评论正在从传统的报纸评论向全媒型、全天候评论转型。

    北京日报走出了一条版面与微信公众号“比翼齐飞”,社内平台与社外新兴传播平台同频共振的内容生产传播路径;解放日报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观”,成为整合评论资源、推动融合破题的范例;重庆日报构建了“一端一网一号”的理论评论立体传播体系,仅一年就积累用户50万人;南方日报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栏为抓手,倾力打造“南方评论”高地……

    19日,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全国党媒公共平台”正式发布,党媒组团融合发展已显现出“合纵连横”的发展态势。随着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党报评论协调沟通的壁垒进一步被破除。搭建党报融合论坛群作为日常沟通机制,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成为共享成果、共商大计的年度盛会;内容生产上“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人民日报评论版“纵横”栏目已转载各地党报评论近400篇,“连线评论员”栏目成为各地评论员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品牌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尽管“水位”有高低、“进度条”有差异,但决心和方向是一致的:读者在哪,评论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加优质评论供给、增强设置议题能力,才能夺取评论高地。

    握指成拳

    在变革中把握融合发展新机遇

    “评论虽然是个性化的产品,但在今天需要更重视团队合作,联合力量打造精品。”新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翟慎良的发言,引来很多共鸣。

    能否以新媒体激荡传统版面,供给更多优质言论?能否在视野上向外打开,不断尝试拓展新的受众群?能否夯实立场,在主流和热点间寻找共鸣?这些议题将在未来决定着评论融合的深度。

    卢新宁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党报评论员可以率先进驻党媒公共平台;二是党报评论员可以联合组建跨地域工作室;三是党报评论员可以联手推出视频直播节目。

    “策划可以切磋,稿件可以共享,互相提高、互相学习。”云南日报社编委、评论部主任王雪飞认为,党报评论之间应该加强联动和互动,这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是很有助力的。

    “做原创评论也好,向新兴媒体延伸也好,打造融媒体产品也好,渠道与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参会嘉宾普遍认为,如果党报评论的“兵力”还停留在“七八个人,五六条枪”,怕是无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

    “如果能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应该能解决很多地方党报评论部都面临的技术不够、稿源不足、人员有限的问题。”内蒙古日报社评论版主编李振南很看好党报评论的“组队”,希望能达到“内力”“外力”互相激荡的效果。

    “党报评论需要超越‘双边关系’向‘多边机制’进发。”“我们应该进一步从整体上布局,统合党报评论生产力。”“平台不用重复建设,关键是要共建共享。”……你一言,我一语,指向的都是党报评论聚力发展,思考的都是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

    会上热烈讨论,会下深入交流,通过这次论坛,一个共识正在党报评论员中形成:党报评论要走在融合发展的大潮前列,迈向一个“众筹时代”,通过思想众筹、选题众筹、作者众筹、平台众筹,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发出主流声音。(何鼎鼎 李浩燃)

    精彩发言

    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 刘红兵

    评论是引领导向的旗帜,是澄清谬误的思想利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忠实履行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的重要方式。在多元思想文化、多个舆论场的激烈交锋中,尤其需要党报评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达成共识。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三点体会:

    一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以优质内容展现时代脉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理论评论工作,关键在于知大局、明大势。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结合广东创新实践,既追求全国高度,也展现地方特色,努力打造“南方评论高地”。

    二是坚持全方位创新,有效提升评论传播力影响力。坚持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不断提升南方评论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

    三是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兄弟媒体联动,共同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亲切关怀、中央媒体和兄弟媒体的鼎力支持,进一步扩大了南方评论的传播范围、打响了南方评论品牌,也让我们看到全国党报加强评论融合,实现资源和渠道共享所能形成的强大传播合力。

    当前,南方报业正按照“深度融合、全面转型”的行动路径,努力建设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理论评论工作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将不断深化合作交流,为开创党报评论工作新格局、赢得改革最大公约数、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造具备全素质的“融之队”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杨健

    媒体融合时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快”,不仅是在一时一事上反应迅速,更是面对整个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的变化时,能保持强烈的新媒体敏感,在认识和布局上先行一步,掌握先机。因此,人民日报把新媒体评论作为完善评论格局、主流声音与舆论场对话、完善评论员能力素养的重要内容。

    主流媒体评论要避免“受众过了河,我们还在摸石头”的尴尬,走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误区,关键就在于“产销对路”。而做到产销对路,就要把握受众的需求特点和变化,用新的评论品种去吸引和引导受众群体,不仅放眼国内,而且走向国际。开门办评论、广接地气,才有可能引进内容活水、扩充选题池,实现思想众筹、选题众筹、作者众筹等为内容的评论众筹,在主流和热点间寻找共鸣。

    今天,社会观点构成更加复杂多元,党的宣传文化系统肩负着建立“统一战线”的责任和使命,要在新的舆论场中站稳脚跟、在对话中形成共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价值的定盘星、压舱石。

    我们的新媒体评论,只是从党报评论茂盛躯干上伸出的一枝。当前的评论竞争,不仅比速度和平台,更比角度和深度,是一种价值观的较量。进军新媒体并不是偏离自身轨道、放弃自身定位,人云亦云,视迎合为亲和。只有立足实际的观点,站得高、看得远,经得起推敲,才能真正起到主动进击、引导舆论的良好传播效果。

    把握时与势,赢得党报评论新优势

    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 伍义林

    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北京日报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确立“三个强化一个精细”办报方针,强化党报功能类报道,强化舆论引导和理论阐释,强化深度深读内容,精细化办报,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评论精准发力,通过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发挥党报宣传阐释重要精神的核心功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聚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建设性思维,审时度势,顺势谋划,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舆论引导。

    以“公道”为例,新媒体传播与党报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鲜明底色、立场和价值观。强调“快”,第一时间对重大政策新闻、中央和市委重要精神重大部署的“新媒体式”解读;强调“准”, 守护好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强调“微”,针对网络语境,主动设置议题、策划选题,加强对阅读呈现效果的美化,积极运用视频、动图、表情包等手段,创造更丰富的呈现形式,发挥了新媒体速度快、互动性强以及手段多样的特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报评论唯有真正理解媒介的“时”与“势”,把握媒体变革的本质,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的方位。该变的必须毫不迟疑坚决变革,该守的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在深度融合中赢得新优势。

    以体制创新提升评论灵敏度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 周智强

    去年以来,解放日报启动了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采访团队在向“上观新闻”供稿的同时,也向解放日报供稿,形成融媒体采编、一体化运作的新机制。

    时政评论是党报重器和旗帜,也是解放日报60多年来始终抓住不放的拳头产品。这次改革中,评论工作得到强化和优化,特别是加强了时政评论与时政报道的融合。数次实战证明,时政评论与时政报道的融合,取得“双赢”成果。一方面,在日常时政报道尤其是重大战役性时政报道中,加大评论分量,使重大时政报道始终伴随观点、体现思考;另一方面,为评论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不断接触实际、把握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避免评论员成为闭门造车的“键盘党”。

    同时,融合为日常时政评论的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解放日报一方面延续传统优势,围绕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发声,凸显党报权威性、思想性;一方面锐意创新,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站位和视野,关注治国理政一线、直击改革发展热点、探讨创新治理之道、弘扬社会正气新风,力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造体现时代特色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党报新闻评论。

    兼顾“新旧”媒体两种特性,实现专业水准、舆论影响力两全而不是“二元对立”,是新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应有的认知和探索。这就意味着,既不回避热点、敏感问题,尝试尽可能提升评论的反应灵敏度,也要坚持理性和逻辑,杜绝人云亦云。

    让融合发展成为媒体文化基因

    重庆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单士兵

    “让融合发展成为媒体的文化基因”,我对此深以为然。倘若制度已经迈入“相融”阶段,而思想观念却停留在“相加”阶段,再好的点子,恐怕都难以落地生根。面对“融易合难”“融而未合”的难题,改变传统固化的思维,就需要珍惜呵护那些新媒体基因。

    从去年开始,重庆日报以“互联网+理论评论”为突破口,逐步打造出“一端一报一网一号”的四维一体理论评论传播平台“理论头条”,探索党报理论评论传播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移动化、可视化的新路径。

    在内容生产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紧贴热点评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定力,站稳立场,敢于亮剑,正本清源,体现了党媒的价值担当。在呈现形式上,全面拥抱互联网思维,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基因植入整个平台的运行体系,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理论头条”的发展方向是要真正走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的理论评论工具化传播平台,为重庆日报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做出有益探索。

    要重视传统内容价值,也要拥抱互联网技术。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当前,要通过改变思维与呵护基因,来推动媒体融合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状态。

    原标题:深度融合,党报评论拥抱新蓝海——2017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50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