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永不分离——四川媒体全力报道九寨沟灾情
2017年08月15日 11:16:1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那里蕴藏美景,它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九寨沟。在8月8日晚,那里发生了7.0级地震,全国上下为之震惊。

  上下一条心 拧成一股绳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对九寨沟县7.0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随即出现在次日《四川日报》的头版头条上,同时,《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一文强调,“省委、省政府迅即成立‘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预案”。

  《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四川媒体也立即聚焦,纷纷把目光投向灾区。除了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各路救援力量在报道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封面新闻”则发布了一网友微博的截图:“我在九寨沟,地震了……”短短的几句话,顿时引得大家揪心万分。

  简单的新闻报道远远不够,《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西南商报》等纷纷为地震报道设置《特别报道》版面,如此“阵容”,不仅帮助读者了解灾区各种最新资讯,且版面内容安排得当,每篇文章侧重点不相冲突。8月10日,《四川日报》分别用“生命至上”“众志成城”“情满灾区”3个主题进行内容呈现;《华西都市报》简明扼要,则通过“救治”“疏散”“搜救”“真情”“善行”等方面进行报道;《成都商报》则是“成都驰援”“成都大爱”“现场救援”“动人面孔”“加油九寨”;《西南商报》的“八方献爱心 真情聚暖流”对四川省内前来的救援力量分区域进行了关注和报道;“封面新闻”以图片说话,精心安排,突显了设计差异。

  患难见真情 媒体伴身边

  天灾无情,却显人间大爱;温情动容,唤我们铭记于心。

  每一场灾难,都能成为“感动”的命题。这次地震,不仅看到了国家对人民的爱,更看到了人间的大爱。那一幕幕哭泣落泪,一帧帧万众齐心,都深深投射进每个人的心里。

  《四川日报》的《抗震救灾日记》,用时间链表现救援进度,步步挺近,《全力抢险救援 战胜地震灾害》对抗震救灾充满信心,鼓舞士气;《成都商报》的《依然美丽 九寨沟水仍蓝花照开》,则变换视角,聚焦在风景区上,回应着人们的关切;《华西都市报》则将视角放在挖掘救灾中的感人事迹,内容翔实地进行大稿件报道,且语言风格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很有代入感,把一篇文章叙述得既不夸张也不死板,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妥善运用修辞使得报道更生动形象,画面感随之浮现开来……

  除了报道地震,四川当地媒体还对因地震衍生出来的问题作特殊报道。例如:对谣传的消息辟谣、灾区人民要注意的防护提示、近几日的天气预报等。

  报道重细节 翔实且可观

  不同角度侧重,各个方面关注,只为让报道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唯愿灾区离我们更近一些。各四川媒体选取的典型感人至深,不同的报道手法彰显魅力;图片和文章相互补充,用各自的语言讲述段段佳话。

  报道中对“数字”的叙述也是不差毫分。地震的报道,精确度要求十分严格,截止到某时某分,遇害多少人,受伤多少人,疏散群众多少人;救灾官兵多少人,搜救犬多少条,直升机多少架,运输的救灾物资有多少……全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翔实可观,严谨地体现在报道中。另外,对救灾机构、组织等救援力量全数列举,对采访对象的话大部分采用直接引语叙述,使新闻具象化,仿佛救灾现场就在读者眼前,历历在目。

  总的来说,作为离受灾地区最近的媒体,他们担负起了一线报道的重任,及时、客观、真实地记录报道了地震情况,图文并茂,用数字说话,内容、版面充实,采访到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深入一线的他们,广大受众才可以第一时间、全方位地看到客观的救灾现场。(思清)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27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