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采访支援西藏山南工作
2017年08月11日 08:34:3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对口援藏22周年之际,湖南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组织省内主流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开展以“展示山南在湖南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援藏干部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促进两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谱写中国梦的西藏篇章再作新贡献”为主题的集中采访。

媒体代表团在西藏电视台交流学习

    媒体代表团在隆子县采访

    媒体代表团一行11人,由湖南省记协秘书长简人卫带队,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潇湘晨报五家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7月17至23日,媒体代表团先后对湖南对口援助的隆子县(常德对口援助)、桑日县(岳阳对口援助)、扎囊县(株洲对口援助)、贡嘎县(长沙对口援助)以及山南市藏医院、山南市三高等县域和经济发展、民生项目进行了集中采访;与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西藏日报社、西藏电视台,并与媒体同行座谈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集中采访活动,全体队员行程1000多公里,在海拔近4千米的高原地带,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先后实地采访山南市4个县12个项目,共与50多名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集中召开5次座谈会。

    通过扎实的采访、深入的交流,客观全面地展现了湖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各项工作成就,热情讴歌了湖南省援藏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视山南为故乡,夙夜在公、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涌现出来的许多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媒体代表团与援藏工作队座谈

    采访感悟和体会

    湖南卫视记者王子立、龚文彬:我们是在行程的第二天就到了隆子县,一路上,风景如画,采访团的几位摄像大师按捺不住,下车“创作”,我也跟着下去,走上两步,周边的风景就不再吸引我,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高原反应,步子开始变沉,呼吸也有点跟不上,我连忙回到了车上。一问才知,这已经到了海拔接近5000米的地方。一般来说,海拔超过4500米就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在隆子县,因为高海拔,树木植被喘口气都费劲,何况是人。

媒体代表团在藏族同胞家采访

    常德人覃歇民已经在这里干了5个年头,是湖南援藏队里四个“七”转“八”的援藏干部之一,做事风风火火,犹如在高寒地区的一团火。下了车,他带着我们看学校,看蔬菜大棚,看引水到户工程,其实也是让我们看他坚守在这里5年的精神原乡。感触最深的是在蔬菜大棚里,那里是内地都很少见的智能大棚,是来自常德的短期援藏技术人员一手搞起来的。在大棚里,覃歇民说,我们援藏到底是援什么?钱?房子?路?其实最应该援助的是观念。别看一个小小的蔬菜基地,在内地大家习以为常的蔬菜在藏区可是奢侈品,因为气候加上风俗原因,藏族同胞的餐桌上很少有蔬菜,这不仅导致了大家生活品质不高,也影响着他们的营养结构。大棚蔬菜,解决的也不仅仅是饭桌上的问题,而是让藏族同胞真正有条件尝试现代的生活方式。

    有了覃歇民这样的有志者,人之所罕至的险远,不仅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还将成为一方宜居的乐土。在湖南援藏队里,像覃歇民这样的有志者还有很多很多。

    红网记者肖娟:7月17日我跟随省记协的领导和省内媒体同行们,一起进藏,开始为期一周的援藏干部采访。踏上高原,有些激动和兴奋,但很快伴随而来的是轻微的高原反应。失眠、呼吸短促,走路、说话都必须放慢再放慢……

    第一天的采访,我们去到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和援藏的老师们第一次面对面。校长说,高一有位从长沙来的英语老师为了提高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帮同学们课外辅导,有时甚至睡在教室里。见到这位老师时,我着实吓了一跳,黝黑的皮肤,瘦高的身材,眉宇间都是浓浓的“藏味”。只是一开口,熟悉的乡音,才能确认,他确实是地道的湖南人!吴老师说,藏族学生特别单纯,特别尊重老师,也特别懂得感恩。虽然他远离家人、朋友,“每晚的娱乐活动就是围着学校操场一圈圈散步。”

    和吴老师一样,长沙市一中对口支援的山南第三高级中学,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孤独、失眠、不适应、工作的压力……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再接触到援藏的行政干部、援藏医生、护士……听他们诉说援藏的故事和心理历程中,我慢慢有了很多感悟。当听到一位在湖南省内有着专科权威的教授诉说,在援藏过程中,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他笑笑说,这里没有医疗纠纷,每个病人都绝对地相信医生。“看到病人这么信任我,我当然要全力以赴”。这一刻,我能看到他眼里的感动,每个援藏干部,每个离开家乡,放下家庭,常年忍受高海拔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勤勤恳恳在高原上奋斗、工作的人,他们的故事,只有你走近了才能看到、感受到。想起一名援藏干部在闲谈中聊起,有时宿舍门不敢关,“睡一觉起来怕有事,门不关,别人还能进来”。

    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回程的路上,我想,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向哪里,此时此刻,你在做有意义的事,并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足矣。

    湖南日报记者李国斌:7月中下旬,我随省媒体代表团前往山南,聆听湖南援藏干部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几天时间里,大家兵分两路,马不停蹄,来到扎囊县、贡嘎县和市三高、藏医院采访交流。我所在的小分队,采访了扎囊和贡嘎及藏医院4个项目,与近20位援藏干部和当地群众面对面交流,召开座谈会4次。

    采访中,了解了援藏干部的艰苦及他们为山南发展作出的巨大努力。他们说:“来之前只知道援藏艰苦,不知道这么艰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高的援藏老师,一年来体重平均下降了10多斤。还有的援藏干部,晚上由于缺氧睡不着,从床上到沙发到地板,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就是希望能睡一觉。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向更多的人传播他们的故事,弘扬援藏精神。

    湖南经视记者闫丽颖、刘潜心:夜不能寐,头痛胸闷,甚至连跑步、大声说笑都得控制,这时,或许你我的脑海里会冒出个词叫“病入膏肓”。

    可是,从1995年开始,长达22年,先后有376位湖南人接连用3年时间,作别家人,对抗高原反应,代表湖南援藏,何其伟大。

    进藏后的第二天,高原反应纠缠上了我们,可是,为了采访,我们不顾一切,顶着烈日,奔忙采访。

    当天,我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彻夜难眠,呕吐了3次,却越想越兴奋:能够证明一个人真诚和热爱的最好方法,是他能不能为了想做的事,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潇湘晨报记者吴雯芳:隆子县,平均海拔近4000米。前往这个县城,还要翻过两座5000多米的高山。抵达时,已经呼吸艰难,说话轻着说,走路慢着走,我以为所有援藏干部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结果碰到常德援藏队的覃歇民时,被他的大嗓门“震”到了。不仅说话中气十足,走起路来也是大步流星。通过采访接触,才发现这个人做事的风格和他的个性也很像:大刀阔斧,坚决果断。

    一年时间,就改造完成10所学校,校园环境让我们从内地过去的记者都称赞不已;高原上难种蔬菜,他就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科技搞大棚蔬菜,价格还比市场上便宜;投资100多万,让最后一个没有自来水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镇上卫生院的副院长看见他就拉着他的手说扎西德勒……

    “艰苦都没关系,主要是太孤单。”在山南这些天,我听到许多援藏干部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常德援藏队还是别有“情趣”的。他们有个小院,围着几排低矮的平房,还有个玻璃罩子罩起来的菜园子。院子里,各色的格桑花也格外引人注目,也有人说这是波斯菊,花语是“幸福时光”。在山南,能扎扎实实渡过这段时光,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财富,也是幸福的吧。

    本文内容由湖南省记协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湖南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采访援藏工作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16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