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安徽行】农耕文明的守正与出新
2017年07月28日 09:39:4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粝子、水车、陶碗、陶壶……低矮的房屋里整齐地陈列着众多民间文化遗存。种类繁多、样式独特,每一件都能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

    “这是独轮车,解放战争时期用的。旁边这是小轮的独轮车,这可是咱们大别山才有的。独特的小轮加上杠杆原理,这小车可以轻松地在山区里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漆威身着普通的深色T恤,抚摸着独轮车自豪地说。独轮车旁,还陈列着水排等许多物件,随便指一个,漆威都能说出几个故事来。

    一个人的农耕博物馆

    今年54岁的漆威,家住金寨斑竹园镇漆店村。1987年开始收藏瓷器,1997年逐渐对消逝的农耕用具产生了兴趣,想要用器物留住大别山的民俗文化。搞收藏向来是“进门容易坚守难”,可是漆威的收藏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现在也说不清,这到底是个爱好还是个工作了,反正就是坚持了下来。

    对于游客来说,这些展品激活了遥远的农耕记忆。而对于漆威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宝贝,是他走遍大别山的村村寨寨一件一件搜集起来的。

    “收集这些的钱压根没法算,光是车油钱就不得了啊”,回忆起自己的搜集经历,漆威感慨地说。为了这些民间老物件,漆威曾一度欠债60多万。2004年,在当地乡镇工作的漆威又因人员精简而下岗了。丢了工作,又欠了债,用漆威的话说,那时的日子真是难过透了。

    即便到了“没饭吃”的地步,漆威绝对不肯卖掉任何一件藏品。单是一个陶壶,就被五个买主同时相中,他们想出数十万从漆威手里买下它来装点门庭。然而,漆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干脆地说,“这些是我的精神支撑”。在他眼中,柴米生计和精神支柱之间隔着不可触碰的距离。

    二十年来,漆威对农耕老物件的守护不曾中断过。在城市化席卷山村的狂潮下,漆威像是一个固执的草根卫士,默默承担起了守卫农耕文化的重任。2016年11月,在商人董金合的资助下,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终于建立起来,漆威的农耕工具在大别山梅山镇有了一个更体面的“家”。

    寻找农耕文明传承的载体

    如果说漆威的坚守是他与家人的单打独斗,那么董金禾则是尝试将农耕文明的守护融入了现代的市场逻辑。

    出生于安徽金寨县的董金合被称为“上海滩的贴金大王”,1994年,他承包了上海宝山一家濒临倒闭的贴金工艺厂,致力于发扬贴金工艺。十几年来,董金合公司贴的金箔从东方明珠蔓延到金茂大厦。事业有成的董金合为了回馈家乡,在大别山腹地的家乡建立起了金禾农业体验园,传承农耕文化。

    在漆威看来,农耕文化承载于农耕器物之中。而对董金禾来说,农耕文化体现在农耕技巧和器物使用经验的传递中。随着乡村空心化的到来,农耕文明的技巧传承正在变得难以为继。对于企业家而言,不谈经济效益的农耕文化复兴,终将无法逆转农耕文明流逝的宿命。

    金禾农业体验园进行村企共建,试图摸索出一条乡村建设的新路来。近几年来,在金寨县梅山镇西边的贫困村落里,金禾农业体验园流转土地约3000亩,进行生态农业观光村的建设。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金禾农业体验园将空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农家乐等;另一方面,体验园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金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仁衮告诉我们,村民们不仅获得了土地使用的租金,还能就近工作,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如今,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路行驶,便可抵达位于城郊结合部的金禾农业体验园。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大灯笼、大谷筐遍布其间。伴着流水声,人们一下车便能闻到温厚的土地气息。每逢假期,一拨拨中外青少年前来体验园,或是流连于大别山农耕博物馆,或是亲手做挂面、制泡菜、磨豆腐,都来感受原生态的农家风俗。

    安徽金寨县里,从博物馆到农家乐,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守正与出新之间探索农耕文明的复兴之路。(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 胥佳 )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79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