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安徽行】大别山深处的农耕收藏家
2017年07月28日 09:41:2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走进位于金寨县小南京村的金禾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高炉“风箱”正呼呼拉响,大户人家风姿绰约的仕女踩着“三寸金莲”缓缓踱步,山东人民推着“独轮车”通过海路向前线运载粮食和枪支弹药,这些承载历史的藏品有一个共同的主人——漆威。

    “小件能存一点是一点”

    1963年8月,漆威出生在风景秀丽的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村,他的祖父是革命烈士漆承棻。他从小受到身为知识分子的奶奶的良好教育并酷爱读书。

    7岁时,他亲眼目睹村里的洪家寨城被推倒,许多土房子默默消失令他感到无比痛心,从此一颗保护文化的种子便深深埋在他的心里,当时他就想“既然大件已经被破坏了,小件就能存一点是一点。”

    “一万件太少”

    1997年起,漆威先后走访鄂豫皖三省的十几个县区,共收藏了一万多件淳朴的物件,其中包括3000多双布鞋、1000多件陶器和雕塑,无数农业生产工具,如粝子和碾槽,以及珍贵的文化典籍,如木板的《康熙字典》。

    他说,“当我收藏了300多件物品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当我收藏了3000多件物品时,我觉得自己收藏得太少了。等到我收藏了10000多件藏品时,我觉得自己收藏得更少了。”

    “20年来,我一件都没有出手过”

    但收藏之瘾有时对漆威意味着收藏之痛,毕竟收集和保存一万多件藏品绝非易事。

    为收集每一件物品,他亲自走访山区朋友并购买他们的藏品,钱不够时他就借款。为保存这些藏品,他又亲自建了900多平米的房子。日子最苦的时候,他甚至无法付得起下乡的油钱,吃不起饭,60多万的负债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回忆这段艰难岁月,泪水模糊了漆威的眼眶。

    收藏之苦有时还来自同样喜爱收藏人士的高价竞争。

    2012年,漆威和湖北麻城宋埠的刘先生商定以3800元购买他的石碾槽,那时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碾槽,于是便和对方约定半个月后一定买回来。

    三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没有钱买碾槽。刘先生打电话告诉他霍山县的两个老板找到他,并准备出6000元的高价购买石碾槽,如果当晚他不买下碾槽,就不得不卖给霍山的两位老板。挂掉电话,漆威马上向朋友借了5000元,急速驾车到达宋埠。刘先生很讲信誉,最终按照原先商定的价格把碾槽卖给了他。

    为收藏所受的苦与累让漆威对每一件物品都怀着浓浓的情意,触摸着一件件藏品,漆威说,“20年来,我一件都没有出手过。”

    从2016年开始,漆威已将自己藏品的1/20搬到了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将这里发展为自己的工作室,博物馆目前已成为当地青少年感受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漆威说,“人们常说‘喜新厌旧’,可我却是‘喜新爱旧’。”

    这位草根收藏家就这样与近万件藏品无声对话。大别山的这条根好长好长,故事走不尽说不完。(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 郭丰庆 许雅楠 袁烨 张诗妤)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79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