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子安徽行】红色基因已深藏血脉
2017年07月28日 09:37:0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学子参观金寨县红军纪念堂

    题记:积步高台何适之,感怀欲去意迟迟。青山隐隐存忠义,英烈也曾铭石碑

    八十余年前,一首讲述红军带领人民群众百战百胜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香》在金寨县被创作出来,继而在鄂豫皖根据地广为传唱,将革命的种子散播开来。

    八十余年后的今天,金寨县梅山镇的老百姓们,把这首桂花香改编成了广场舞,在家门口排演起来,这一跳还跳进了全省的比赛。

    过去的岁月里,红军战士和将领们曾经为革命驰骋战场、浴血奋战;今天后辈如我们,来到金寨革命烈士陵园,重温革命历史,纪念革命烈士。

    正如昨天党课中六安市委党校副校长鲍立凡所说,所谓红色基因,抑或是具体而言的“大别山精神”,他的传承固然需要埋进故纸堆中对党史进行挖掘与研究,而实地考察也实在必不可少,只有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才能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所谓红色基因,正是在亲眼所见后有所震撼,从而铭记于心,于潜移默化中慢慢滋长而历久弥新。

    于是今天的实践,我们便从革命烈士陵园开始。陵园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镀金大字,烈士塔四周与台阶两旁都栽着劲松翠柏,更添庄严肃穆。

    纪念塔位于山丘之上,前面是数层几百级的台阶,每层的台阶数量又都各有意义,比如一段59级的台阶,寓意在金寨诞生的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另一段25级的台阶,寓意发源于金寨的红25军。

    跨越重重台阶,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纪念塔前,列开两排,鞠躬致意,献上花篮,并且重新宣读了入党誓言。在肃穆的纪念碑前重温誓言,也是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的大别山精神,嵌入我们这些年轻的新闻学子的精神内核。

    围绕纪念碑,还有博物馆与纪念堂。讲解员杨晓璐用播音员般标准的声音讲述历史故事,她甚至连庭前的板栗树也了如指掌,去年,她也曾为习总书记进行讲解。在洪秀智将军纪念堂里,她讲述了洪老将军的战斗经历,据她介绍,历经战火的洪老将军,身上一共有103处伤疤。杨晓璐还讲到这位曾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老人,在离世前留给子孙的“八条铁令”,其中的几条包括“就餐摆酒一律不喝,饭桌上不许有剩饭”等。

    在红军纪念堂,一面墙黑底白字,镌刻下金寨当地所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字。仔细看去,有些名字极为相似,这是因为这里的烈士们大多是全家参与革命,也因此,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后代。长长的一面墙,走了几十步都没有走完。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处是,革命博物馆中展出了四个小木牌,这是1927年当地农协会制作的宣传小标语。彼时的大别山深处,没有通信条件,在小木牌上刻上标语、刷好红油,放入河中,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漂流着几千块这样的木牌,下游的群众们拾到后相互传看,做好起义的准备。曾经革命种子的萌芽如此不易,最后却又星火燎原。

    目睹旧物,更生感触,红色基因,其实已经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 王馨逸)

清华大学2016级国新班学子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合影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79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