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电影教育这张"芯片" 助力实现电影强国目标
2017年06月30日 10:10:14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优秀电影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回应着时代的诉求,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电影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顺应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促进电影文化的“高峰”建设,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电影教育,有效弥补电影强国建设中的诸多短板,培养出大批专业电影从业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电影观赏水平的观众

    ●电影高等教育要服务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创新办学思路,推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还要突出高校创作研究优势,助推精品佳作的诞生

    在中国,电影教育很早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1923年,蔡元培就曾提出“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教育驱动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自身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影教育模式。事实证明,电影教育与国产电影的发展并行,方能助力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

    电影教育建设是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践行文化自信,要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文艺样式实现中华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电影作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与传播力的视听艺术,是加强、体现和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其他文艺样式,电影具有更鲜活灵动的视听呈现,更容易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经受艺术与思想的洗礼。近年来,《战狼》《湄公河行动》等一批优秀国产电影以丰满的艺术形象、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获得观众和业界的认可。这些优秀国产电影不忘艺术初心,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刻录历史的风起云涌、讴歌时代的新风貌,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与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回顾历史,中华优秀电影回应着时代的诉求,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伴随电影发展的电影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80多年前,北京电影学院创始人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电影人在上海创作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电影救国梦”;60多年前,在“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大学”梦想指导下,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在百废待兴中诞生,历经社会变迁,坚韧地发展至今,让“电影教育的建国梦”得以坚持;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教育的建国梦”逐渐拓展为“电影教育的强国梦”,中国的电影教育工作者不断砥砺前行、阔步前进,取得了新的历史辉煌。

    电影教育是电影强国建设的“芯片”

    电影教育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芯片”,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电影教育,电影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产业整合加快,产业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从国际人均GDP与票房增长关系的规律来看,预计未来中国电影票房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有人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构建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819.9亿元。

    与此同时,我们也冷静地看到迈向电影强国之路仍存在诸多困境。比如,虽然不乏口碑上佳的国产影片,但整体上也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观众呼唤中国电影品质提升的愿望愈发迫切。这就表明,当前确实存在着观众对作品艺术水准的满意度下降、富有积极价值导向的作品不多、电影类型的差异化和创新性不足进而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的状况。电影产业效益与竞争力也有待提升,特别是2010年以来,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及地市级城市的电影产业指数情况看,产业效益分指数普遍有待提升。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发展亟须加强,从2013年—2016年的区域电影产业综合指数情况看,珠三角区域的指数值好于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相对较弱,东部领先,西部靠后。

    顺应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促进电影文化“高峰”建设,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电影教育,有效弥补电影产业的诸多短板,培养出大批专业电影从业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电影观赏水平的观众。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电影文化的支撑,说到底是电影人才的支撑。

    电影教育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中国电影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强国,要使中国电影从扎根本土到走向世界,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两引双为”的办学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电影作品的需求作贡献,为提升观众的观赏水平和品位作贡献,积极主动承担起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责任。

    首先,电影高等教育要服务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造“中国电影学派”。要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电影,实现中国电影的真正繁荣,有赖于电影工业体系和电影市场的日益完善,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人才,电影的创作、发行、研究、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更充足、更专业的人才,电影高等教育要担负起电影人才尤其是优秀电影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助推“电影强国”建设。当前,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界提出以“高举新学院派大旗、培养新学院派人才、创作新学院派文化大片、构筑新学院派的理论和评论体系、打造新学院派奖项”的“五位一体”的“新学院派”电影强国工程,助推“新学院派”电影,打造“中国电影学派”。

    其次,电影高等教育要创新办学思路,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未来的电影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电影的普及型教育,发展电影的终身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电影审美素养。电影高等教育界可以进一步推进经典电影进中小学课堂,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电影节、中学生动画专业大赛,开办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班等探索,为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创新电影教育思路,还需要创建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前,电影产业管理、艺术创作、技术开发、科研探索等方面的人才素质亟须进一步提升,电影高等教育要围绕剧作、导演、表演等电影学相关专业,再进一步拓展美术设计、运营管理、理论评论、数字技术、动画漫画等专业,涵盖电影生产、流通、研究等每一个部类,并囊括这些部类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从以电影制作全流程为依据向以电影全产业链为依据的专业设置的重要转变,实现从单一学科向单科指向的多学科发展的转变。

    与此同时,电影高等教育还要将创作与研究进行贯通,助推精品佳作的诞生。创作是艺术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但电影专业创作与艺术实践需要电影艺术理论的关注,需要电影评论研究的滋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教育中,不能让理论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能让电影教学沦为思想缺席的纯粹技术培训,应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品质,进而为中国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以及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努力建设和夯实“中国电影学派”。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宝贵的历史机遇,电影高等教育还要注重人文交流,积极建设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电影高等教育也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大力度推动电影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推动电影高等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电影教育国际联盟,探索教学资源互利共享模式,提升合作办学水平,提高电影人才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深电影活动的国际交流,通过合拍电影、合办电影节等方式,利用官方、民间、学术机构等多种途径,与周边区域国家和地区建立差异化的电影交流与共享机制,扩大中国电影文化影响力,最终实现共赢。(侯光明)

    原标题:做好电影教育这张“芯片”(文论天地)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406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