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胡宇芬:6天4稿 累并兴奋着
2017年06月28日 09:03:5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整组报道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棒都不能“掉棒”。

    6天采写4篇科技创新的通讯,条条刊发在一版,记忆中这是我从事科技报道10多年来的头一回。这头一回,托的就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报道的福。想起5月下旬那“疯狂”的一周,在马不停蹄中追寻湖南创新的速度,至今还觉得“累并兴奋着”。

    报社报道的主题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创新引领新湖南”,我接到的报道任务则是,在一周内采写获得2016年度湖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的4个项目。科技成果报道历来有“翻译”门槛,是个费劲的活儿。而报社对“砥砺奋进的五年”报道要求又很高,现场、故事都要有。时间掐得紧,整组报道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棒都不能“掉棒”。何以解忧?唯有行动。

    4个获奖项目的学科人中,我只认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邓启云,他也是今年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的获得者。邓启云主持选育的Y58S,是我国两系杂交稻最牛的母本,被他称作“梦中情人”,也是此次获奖项目的核心创新。因为此前对Y58S有一些采访储备,我选择了邓启云的获奖项目作为本次报道接力赛的“第一棒”。

    “第一棒”交棒后,我又赶往湖南农业大学,采访刘忠松。他用30年破译了世界难题,育出了湖南含油量最高的两个审定品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实现了1公斤黄籽稳产半公斤好油。在刘忠松办公室外的走道上,我看到了一张图:油菜黄籽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刘忠松说,把调控种子颜色的两个基因找出来,花了3年。在他的办公室里,当他蹲下来抓起一把黄籽让我看,告诉我再放上一阵子办公室里就能闻到油香时,脸上那种满足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的第三个采访对象是一群湖南电力科技人。他们经过近10年的艰苦攻关,代表中国创造了世界第一也是唯一的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实现了特高压线路检修不停电。电压肉眼看不见,怎样让读者容易理解特高压带电作业的不容易?我盯上了带电作业装备展室,无意中看到了一对有点眼熟的玩意儿,像街头不用弯腰夹垃圾的长夹子。马上问专家,我真还问出了大道道儿。原来,他们就是受到那些夹子的启发,发明了这个直立式进入电场法的工具。

    此后的两天,我采访到了中南大学教授阳春华主持的获奖项目。在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实时搞清楚多种重金属浓度,好比有了火眼金睛。这些厉害的装备都在全国各地的有色冶金企业干大事。怎样才能让读者“看到”它们的本领?和阳春华商量后,把采访地点定在项目组的成员单位——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记得采访那天很闷热,我比早到的阳春华教授还早到,因为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而兢兢业业的尊敬。

    交付4根接力棒后,我如释重负。但是对2016年度4个湖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学科带头人的采访,让我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湖南是怎样的一种创新精神与奋进速度,我成为倾听和书写砥砺奋进的中国5年成绩的一员。这将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记忆。(胡宇芬)

    原标题:6天4稿 累并兴奋着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98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