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生命线》
2017年06月19日 11:11:29  来源: 北京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中国梦365个故事》之《生命线》

参评项目

国际传播(电视专题)

体裁

专题

语种

德语

作者
(主创人员)

刘民,吴群,王宇,李淼

编辑

 

刊播单位

德国城市视角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6-11-01 18时30秒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城市视角电视台《来看吧》

时长:

3分0秒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该作品由北京电视台采制

《生命线》讲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生郭军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攻克黑色素瘤治疗的难关,并代表中国站在世界顶尖医学大会上与各国医生介绍中国经验的故事。

面对黑色素瘤这一在亚洲发病率较小的肿瘤,郭军几度没有挽回病人的生命,曾经对它束手无措,另外,从事黑色素瘤研究的中国医生在全球领先的肿瘤专业学术组织——ASCO大会上处于长期失声的境地,并屡屡遭到同行的奚落。一边是消逝的生命,一边是专业的挫败,郭军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寻找切入点,积累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最终代表中国医生站在了ASCO大会的讲台上,向全世界的医生介绍中国经验,成为这一领域的顶尖权威。

采编过程

第一次见到郭军医生,是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门诊第一诊室。诊室很小,医生、病人、一位跟郭医生学习的学者,再加上记者,诊室就已经显得很拥挤了。郭医生并没有注意到记者的到来,事实上整个下午他都没怎么理记者。他沉默地看着手里的一份病历,对面坐着的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十多岁。他看完病历后,让女儿先出去,对母亲说:“这种病常见于青少年,现在我们病房里就住着这样的病人,但是到了你女儿这个阶段,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了”。记者坐在这位母亲的身后,虽然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是从背后看着她的瘦小身躯,觉得非常沉重。像这样宣判病人的“死刑”,一下午有四五次。

有一位老者,头发已经全白了,进来看到郭大夫,第一句话就是“可能过不去了吧?”这是一位老患者,74岁,在郭大夫的治疗下,肿瘤已经控制了三年没有长大。郭大夫看了病历,笑着说,肿瘤长大是必然的,控制了三年已经不错了,既然长大了,我们就积极治疗吧,现在有的是办法。像这样给判了“死刑”的病人以希望,一下午也有四五次。

病人络绎不绝,很多人因为身上长了一颗小痣,心理负担特别大,来请郭大夫看看。对于这些病人,郭大夫挺逗“全世界,还没有发现这种痣发生恶变的,放心,你也成为不了全世界第一”。吃了定心丸的病人脸上的笑容特别灿烂。像这样的“疑心病”病人更多。

郭医生诊断的这种病症,就是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是在亚洲并不常见的小肿瘤,在郭医生成立黑色素瘤专科之前,国内没有专门研究这种癌症的医生,分散在各地的黑色素瘤病人只能是按照常规的肿瘤处理方式,用化疗医治,没有别的办法。郭医生在研究此症之前也碰到过一些黑色素瘤病人,作为一个大夫却治不好病人,他说那种无奈、绝望和窝囊他已经体验了很多回。肺癌、淋巴癌等常见的肿瘤,我国的医治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而黑色素瘤却连起步水平都不到,他觉得对这部分病人不公平。

第二次见郭医生是在他大查房的时候,郭医生依旧没什么时间顾及记者,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些病人身上,他们的生命正在以倒计时的形式流逝着,郭医生专注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各项指标,评估药效是否有效,努力地想办法为他们治疗。郭医生说,黑色素瘤是恶性肿瘤中最恶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发现的一种,它最能体现“知识改变命运”,只要掌握了黑色素瘤的知识,在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就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他更愿意看到更多早期的患者,这意味着他们还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在郭医生短暂的午休时间中,记者对郭医生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采访,畅谈了郭医生从对黑色素瘤一筹莫展,到逐渐看到起色,再到攻克难关的过程。根据郭医生繁忙的工作节奏,记者制定了详细的拍摄方案,跟拍纪录了郭医生的门诊全过程以及住院病房的查房、为病人制定诊疗方案的全过程。在正式拍摄的门诊中,郭医生看了五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像中国很多门诊医生一样,他顾不上喝水,也顾不上上厕所,但对所有病人依然保持着耐心和善的态度,设身处地与病人交流,有的交流甚至可以用推心置腹来形容,令人佩服。高强度的门诊结束后,他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头部,久久地坐着,那个身影中的疲惫与坚持,令人印象深刻。而回到病房中,他又变成了那个给人以希望的医生,客观、严谨又不失人情味,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医者特有的信念。

这是记者最近距离观察生命的长度,记者除了观察,找不出更合适的动作来对待它,既没有资格祈福,因为祈福那么苍白,更没有资格怜悯,这样显得有些卑鄙,只能认真体会着他们的希望,他们的落寞。生命线很短,生命线也可以足够长,希望有一天,癌症早期的患者都能够治愈,希望有一天,医生真的能够让癌症患者的生命,延长到90岁。




《中国梦365个故事》自开播以来持续在北京电视台北美频道播出,并分两季在英国普罗派乐卫视播出100集英文版,在德国莱茵美、萨沃、杜塞尔多夫、城市电视台等4家电视台播出100集德语版(覆盖整个德语区),在“四达时代”非洲法语自办频道及非洲StartimesseriesF1频道等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播出100集法语版(辐射包括刚果金、刚果布、布隆迪、几内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国家在内的非洲法语区)。

《生命线》在海外播出后反响热烈,影片所体现出的中国医生尊重生命、敬畏科学、善待病患的群体形象,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普通国民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郭军为代表的中国医生身上体现出的公民素质和敬业精神,对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的形象有很大的提升与改善。

本片不仅从一个医生为切入口体现出国家的软实力,更通过凿实的事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学、科技等水平方面飞速进步的硬实力。片中展现了中国医学前沿领域的发展成果,黑色素瘤作为常见于欧美,罕见与亚洲的肿瘤,中国医生对它的研究能达到与全球同领域专家比肩,并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黑色素瘤研究做出贡献的程度,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发展。

影片播出后,获得了海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令外国观众了解到中国医疗的真实水平和中国医生的群体形象,还收到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群体的热捧,许多华人观众称在国外看到节目,感动之余十分自豪,随着主人公的故事发展,自己也觉得扬眉吐气。本片的播出起到了凝聚海外全球华人的情感、提升海外华人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节目在英国播出后,最高收视率达到0.8%,根据普罗派乐卫视的调查,观众认为影片主人公看似平凡却又彰显个性,观看《中国梦365个故事》成为观众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使他们了解到今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文化风情。当地评论家认为,节目通过3分钟的体量,深入各类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折射出蕴含在普通人心中的真善美和不懈追求,多角度地展示出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明繁荣的大国形象。第二季的节目更注重从影片题材和北京特色入手,节目组精心挑选符合西方受众欣赏角度的影片,最终取得了高达1.1%的单集收视率,并收到了与其合作的媒体的加盟申请。

英国当地影评专家MarkDood认为,本片通过3分钟的体量,深入探知工作和居住在北京的各类“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折射出蕴含在大众心中的“真、善、美”和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从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观众的采访可以看出,本片的海外播出,让外国受众直观感受了中国百姓的“中国梦”,展示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对“中国梦”的海外传播和北京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节目在德国与非洲播出后,同样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许多观众、网民在节目官网留言:“纪录片讲述了普通中国人的真实故事,很有趣、很感人,是让外国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北京的好节目。”“《中国梦365个故事》里的故事很好,让我对中国旅游产生了兴趣,我真想到北京的街道去散步。”

《中国梦365个故事》积极探索了有效传播中国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更成为外国观众了解真实中国、了解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窗口。

《中国梦365个故事》自开播以来持续在北京电视台北美频道播出,并分两季在英国普罗派乐卫视播出100集英文版,在德国莱茵美、萨沃、杜塞尔多夫、城市电视台等4家电视台播出100集德语版(覆盖整个德语区),在“四达时代”非洲法语自办频道及非洲StartimesseriesF1频道等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播出100集法语版(辐射包括刚果金、刚果布、布隆迪、几内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国家在内的非洲法语区)。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中国梦365个故事》是北京电视台创作的在社会上影响极大的一档节目,节目充满正能量,得到广大观众赞扬和关注。节目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将镜头对准各行各业普通群众的凡人壮举,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节目译制英、法、德文并在相关国家电视台播出后获得良好反响。许多外国观众网上留言,给予高度评价。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76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