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
2017年06月16日 10:14:59  来源: 广东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代表作一

信息公开+互动沟通:

走出邻避难题的关键一步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重大项目建设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所谓邻避效应,是指一些群众因担心部分公共项目建设会对身体健康、周边环境等产生负面影响,从“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出发,反对项目建设。

    解决邻避问题,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让群众理解、支持公共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启动“1+X”报道机制,由南方日报牵头,南方杂志、南方农村报等联合成立采访组,多路记者深入垃圾焚烧发电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重大民生项目一线,调查走访,就不同环节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求解,归纳梳理解决邻避困境的成功经验。从今天起,推出“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系列报道,为相关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借鉴,敬请垂注。

    “越保密,问题越多,迟早要面对百姓,不是关起门来就可以建好的!”回顾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光大环保能源(博罗)有限公司的建设历程,博罗县环卫局局长黄国雄感慨:“如果没有信息公开和互动沟通,根本不可能建设起来。”

    2012年立项、2013年动工、2015年点火运行,当不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邻避问题而停滞不前时,光大环保能源(博罗)有限公司的成功落地,成为重大民生项目建设领域的一大亮点。

    从立项前全县干部深入各镇村宣传解释,到环评期成立10个工作组入村入户沟通,再到前后共组织500多人次参观考察……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顺利启动,离不开信息的充分公开和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公开、透明,是解决邻避问题的关键。梳理广东近年来发生的邻避事件不难发现,有的项目在选址、环评、建设等环节,就因信息不透明与沟通不足,而引发邻避冲突。

    如何通过公开互动和有效沟通,解开邻避问题的关键环节?透过那些做得好的个案,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公示背后一系列扎实的工作

    谁都知道垃圾处理厂必须建,但不少人就是不愿建在自家附近。“选址十分关键,涉及全县的垃圾处理,既不能太靠近群众生活区,又要交通方便,让17个镇的运输距离相对合理。”博罗一边要求各乡镇,积极组织各村提意见和建议;一边组织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及第三方科研机构的专家们,现场把脉论证,尽可能让各方都参与进来。博罗前期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是后期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

    今年4月9日上午9时许,在距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1.1公里的地方,一处山青水绿、矗立着几座岭南风格建筑的园林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山里,亭子倒映在湖中,绿道在花木间穿梭,不时有家长带着小孩闲逛,拍照留念。如果不是石头上刻着“光大国际”四个字,很难想象,这里竟是垃圾焚烧发电厂。

    “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绿色植被和环保教育于一体,打造环保生态园。”黄国雄告诉记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定位与博罗县绿色发展理念一致。

    时间回到2012年,从博罗公开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起,就有群众产生恐慌和抵触情绪。“还未公示,就有少数村民聚集,拉横幅。”黄国雄说。

    然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势在必行。“全县17个镇,每天共产生700多吨垃圾!”黄国雄说,随着城乡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日益突出,靠传统的填埋处理,已捉襟见肘。

    博罗境内有罗浮山风景区,又是东江水保护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被纳入《广东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省2013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广东共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6座。

    谁都知道垃圾处理厂必须建,但不少人就是不愿建在自家附近。

    如何将信息准确全面地传达给公众?并在群众质疑面前“站得住脚”?黄国雄透露,早在立项前,博罗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考察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只有技术过硬和企业有责任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顾虑”。

    依托成熟的技术,博罗在立项阶段,就明确将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信息,通过会议等形式,传达到17个镇,筹备项目的选址。

    “选址十分关键,涉及全县的垃圾处理,既不能太靠近群众生活区,又要交通方便,让17个镇的运输距离相对合理。”黄国雄说,博罗一边要求各乡镇,积极组织各村提意见和建议;一边组织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及第三方科研机构的专家们,现场把脉论证,尽可能让各方都参与进来。最后,综合多方意见,初拟了三个备选地址。

    “公开透明,没有顾虑,摊开来说。”光大环保能源(博罗)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波认为,博罗前期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是后期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

    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消疑虑

    “不担心、不害怕是假的,起初难以讲道理,还是要事实说话。”新作塘村坪山头村民小组的汪永平坦言,他也曾带着不满的情绪去参观,“客观来说,什么国家标准、欧盟标准,我不懂,但确实没臭味,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以养鱼”。政府在民生项目中,不能只立足于说服公众“无害、必须建”,还要引导群众认识到“安全、有何益”,同时,因为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群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通过沟通,把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相结合。

    备选地址甫一传出,就引发相关地区群众的热议。“担心污染的,趁机想反映诉求的,各种情况都有。”黄国雄说,群众较为担忧的,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垃圾焚烧技术缺乏信心,怕产生二噁英、炉渣、污水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二是担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选址太靠近水源和群众居住区;三是担忧项目运行后,后续监管难以到位。

    为此,博罗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成立10个工作小组,干部进村入户,根据不同的意见,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

    针对部分群众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工作小组通过制作宣传册、宣传板等,组织科普活动,讲科学,讲道理,理性引导不少群众走出认知误区。

    对小部分仍不理解,甚至聚集的群众,工作小组尽最大努力引导说服。“一旦环评不能通过,坚决不建!”黄国雄坦言,他和其他工作人员曾不止一次劝导群众,“还未公示,缺少了解,不应该盲目反对。”工作小组通过耐心沟通,又缓解了一部分群众的忧虑。

    2013年10月,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入环评公示阶段。公告显示,项目拟选址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该村有3000多村民,项目距群众居住区约1.1公里。尽管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遭到了一些村民反对。

    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有的项目刚进入环评阶段,就因遭到公众的反对,而止步不前。一些地方政府原本希望通过公示,取得公众信任,但由于执行不到位,成为公众质疑最多的环节。

    如何应对环评阶段的批评反对声?“亲眼看最有说服力!”湖镇镇人大副主席黄畅森说,村民有情绪很正常,因为他们此前接触的,大部分是垃圾焚烧的负面信息。为了让村民客观了解,博罗分批组织村民到常州、江阴等已建成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考察。

    黄畅森先后8次带村民外出参观。“你去,不一定要同意,只客观说看到的就好……”面对有抵触情绪的村民,他曾不厌其烦地劝导。最终,外出参观考察的村民共有500多人次。

    村民汪志添就是其中之一。“说实话,开始缺乏了解,肯定是反对,毕竟全县的垃圾都运到这里。”汪志添说,他参观了两次,发现人家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离居住区更近,又确实没臭味,他为此还建议自家兄弟也去参观。

    “不担心、不害怕是假的,起初难以讲道理,还是要事实说话。”新作塘村坪山头村民小组的汪永平坦言,他也曾带着不满的情绪去参观,“客观来说,什么国家标准、欧盟标准,我不懂,但确实没臭味,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以养鱼。”

    期间,环评单位通过惠州市政府网站、博罗县政府信息网等,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第二次环评公示,报告书简本还被放在评价范围内行政村村委处,给周边居民查阅。黄国雄还通过媒体,对公众关注的选址、建设单位、环境污染、二噁英等核心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此外,通过工作小组挨家挨户沟通,博罗全面掌握了村民的意见和其他诉求,并给予积极回应,切实部署解决全村饮用水安全、村民就业、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常监督等问题。

    一系列的有效沟通举措和切实解决群众现实问题,使不少人的态度悄然发生转变,从恐惧到接受,从接受到支持。

    “环评公示的过程,是沟通解决邻避问题的过程。”邱波认为,政府在民生项目中,不能只立足于说服公众“无害、必须建”,还要引导群众认识到“安全、有何益”,同时,因为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群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通过沟通,把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相结合。

    代表作二

积极科普+规划先行:

变电站建设不再陷入“邻避困局”

科普宣传结束八年“拉锯”

    22日下午,家住淘金家园的李姨接孙女放学时蓦地发现,先烈中路太和岗边上施工多年的“围蔽圈”不知何时已拆掉外墙,一幢崭新的“连体别墅”映入眼帘。“看来是要通电了”,对这幢新“别墅”,快70岁的李姨十分熟稔,“看着它被吵吵嚷嚷10多年,终于尘埃落定了”。

    数公里外,广州供电局基建项目管理团队的一干工程师,也在电脑前加紧对这个变电站做3D模拟运行数据监测,为其即将投产送电做最后准备。

    上世纪末,越秀区作为广州老中心城区,用电负荷保持平稳增长,但越秀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增长,导致变电容量难以满足供电需求。“尤其在区庄、淘金一带,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密度高,造成供电负荷急骤增长。”冯庆燎回忆。

    2000年,广州供电局开始选址。按科学输送电要求,这个变电站站址需要选在太和岗两平方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就无法满足负荷中心区域供电及电网规划要求。

    2004年,通过多方论证和协调,广州供电局选定先烈中路太和岗路段拟建永福变电站。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就有附近居民对变电站的修建存在抵触情绪。”广州供电局计划部主任助理吴靖介绍。“初期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变电站造成电磁‘辐射’,二是变电站周围工频磁场致癌,三是选址过于靠近居民区。”

    为消除误解,广州供电局成立了10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到周边各街道、小区,通过制作宣传册、宣传板、组织现场座谈会等,希望理性引导公众走出认知误区。然而,传统科普宣传收效甚微,2006年,永福变电站的环评工作陷入了僵局。

    “只能是亲眼看、亲手摸,才最有说服力。”吴靖说,2008年,该局分批邀请公众代表、媒体记者、意见领袖、评估专家进入已建成的变电站参观,现场测量变电站相关数值;走进邻近变电站电网员工办公楼、宿舍,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看到测量表上的数字真的吓了一跳,”李姨的儿子就是代表之一,他回忆,“变电站内的工频才50赫兹,而我们的手机信号频率单位是兆兹,也就是说即使有‘辐射’也比我们使用的手机要小得多。”

    以“眼见为实”的方式科普,加上媒体的二次传播,让不少居民的态度悄然发生转变,对变电站的建设从恐慌到接受。

    2011年,停滞多年的永福变电站项目完成批后公示,进入施工阶段。“这可见科普的威力。”冯庆燎说:“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数据比口说一百遍‘无害’都更有说服力。”

    政企携手护航电网建设

    从开始选址到最后建成、投产、送电,永福变电站历时超15年。“当中的原因,我们也一直在总结和借鉴。”吴靖表示,广州供电局从中吸取教训,把科普宣传从“事件化”转向了“常态化”。

    首先,广州供电局通过搭建展览馆、制作宣传画册向市民免费派送、制作科普微电影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播发等科普电力知识。其次,该局近年来定期组织市民、专家、媒体、意见领袖走进变电站、临近变电站的办公楼、员工宿舍等地参观,用实地检测数据说话。再次,广州供电局主要负责人主动上线参与电台、电视台节目互动,线下则走进社区开展现场讲座,以消除公众对变电站的误解。

    “民众不了解,只能说明科普不到位,或相关解释缺乏说服力,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漠视民众的意见表达。”吴靖说:“科学所能表达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比科学更重要的是让民众信服的治理规范。”

    吴靖透露,人们对永福变电站的争议,到了后期,周边居民的声音已转向为“先有小区再建变电站的规划不合理”“变电站建成后影响房价”。

    科普之余,怎样才能破解变电站“进城难”?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广州供电局不断总结分析,提出了“规划先行”的法治理念。经多方努力,广州在2010年2月出台办法,在国内首次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如今,楼盘项目必须将变电站写进规划,业主购房时清楚明了,从而避免了冲突。”吴靖说,该办法实施后,该局下辖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居民区变电站建设所带来的许多“邻避问题”顺利化解。

    此外,广州供电局会同广州市规划局编制6种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设计,并纳入到《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中,市民一目了然。“近6年就修建了100座变电站,这个速度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冯庆燎说。

    据了解,广州供电局所探索出来的这一套“积极科普+规划先行”应对由变电站建设引起的“邻避问题”的办法,已在南方电网公司内成为样本。广州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不能完全排除‘闻电色变’,但我们仍然会坚持不懈地做好科普宣传,紧密联系政府,做好企业担当,不断探索应对‘邻避问题’的方式、方法。”

    【后记】■观察   除了科普教育更要有科学思维   变电站属于典型的“邻避问题”因子,它所带来的“邻避冲突”困扰着不少大中城市的发展,广州也不例外。   “十一五”期间,广州需建设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8座,但因前期工作受阻,实际投产变电站仅为69座,电网规划实现率仅70%。   事实上,从变电站建设所引发的“邻避冲突”可以发现,公众对邻避设施的反感,直接来源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担忧。信息公开不足、政企与民众互动缺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科学常识匮乏、科普工作不够也是重要背景。因此,广州供电局把过去灌输式、突击式的科普工作向贴近性、常态化方向转变,让人们从恐慌到认知,再到接受。   但实际上,造成邻避问题还不仅仅源于某个项目可能对社区、对公众产生安全损害。广州在处置包括永福变电站建设在内的几起争议时发现,由于前期规划和监督不明晰,公众把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矛盾指向了项目建设,延长了变电站建设周期。而当立法“明确项目配套电力设施必须与开发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报建”后,30多个小区变电站顺利建成。   可见,在邻避项目中,科学所能表达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比科学更重要的是治理能力。这些项目的解决之道,不仅需要开展细水长流般的科普教育,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具备科学思维,这样才能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应对邻避挑战时就可以多一份从容。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长期关注邻避问题现象,她认为,作为解决邻避问题辅助方法之一的“科普”,其内涵应该比较广泛:一方面要能普及“邻避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让公众对未来风险产生一个可测性;另一方面,对决策者来说,提高科学素养,锻炼科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通过这样的‘科普’,具备相应科学知识的决策者和民众,才能产生共同对话的基础”。

    代表作三

求解邻避难题 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编者按等】 五月初夏,广州市永福变电站正式投产送电,越秀区的众多街坊在今夏不必再经受错峰停电的苦恼。此时,距离变电站启动选址已过去14年,在此期间,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州供电局携手,逐渐摸索出一套应对变电站建设“邻避问题”的机制方法。 在繁忙有序的城乡生活背后,一个个邻避类项目,维系着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的舒适与安宁。而不少邻避类项目的落地、建成和运转,都经历了一番曲折历程。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近些年因重大项目建设而引起的邻避问题日益突出,治理邻避冲突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南方报业记者调研省内外特别是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邻避类项目,并推出“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系列报道,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共通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则是4组8个关键词:信息公开+互动沟通,生态补偿+利益共享,积极科普+规划先行,机制创新+政企立信。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推动全省重点项目、公共民生项目顺利上马,是广东“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决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政府与社会各界须协同治理、共建信任、共治共享,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能最终突破邻避困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稳固支点。

    邻避之困

    事关发展大局民生福祉

    应对得当方能化解风险

    邻避之困固然源于项目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区域规划、科普教育等亦是影响邻避风险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各方的认知与行为误区,可能让邻避类项目陷入更为复杂的现实困局。

    “前几年,村里有人上网发过帖,有人到镇里上过访。”即便如今火电项目已顺利开工,项目所在地、汕尾陆丰市湖东镇的党委书记郑少鸿忆起项目落地前的情形仍心生感慨,“群众沟通、征地补偿,哪一桩都不好做。”

    陆丰火电项目是汕尾近年来引进的最大电力能源项目之一,亦是我省布局粤东地区的重点能源项目。在基层工作“不好做”的背后,邻避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普遍面临的一道社会治理难题。

    近年来,一些重点项目、公共民生项目因群众担心其对身体健康、周边环境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引发“邻避效应”。但在公共层面,相关项目不仅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更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强调,要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要切实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筹措、征地拆迁难等突出问题,敢于担当,善于攻坚,千方百计把重点项目落下来、建设好。

    破解邻避困境,不仅关涉经济建设,也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进步、民生福祉的实效,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

    一组组现实困局,凸显出推进邻避类项目落地的紧迫性: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生活垃圾处理成为城乡共同面临的难题;变电站“难近”小区,电网建设滞后于负荷增长;推进殡葬改革,却面临殡仪馆难落地的尴尬……

    一项项有序运转的邻避类项目,则带来公共利益的切实改进:惠州市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700吨,解决了全县的垃圾处理问题;广州市永福变电站投产后,极大缓解了中心城区用电紧张局面;汕头市潮南区创新利益调节机制,推进垃圾焚烧项目顺利落地,也让群众享受到项目落地带来的红利。

    对比邻避类项目落地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发现,邻避之困固然源于项目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区域规划、科普教育等亦是影响邻避风险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各方的认知与行为误区,可能让邻避类项目陷入更为复杂的现实困局。

    作为推动项目落地的主要责任方,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科学决策和良性引导等方面有所不足;基于对邻避类项目的模糊认知和复杂利益诉求,有的群众可能对邻避类项目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在缺乏有效利益调节机制的情形下,利益关联各方矛盾固化,成为邻避问题的深层症结。

    新媒体传播环境放大了邻避风险的不确定性。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促成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高效化,也带来了以假乱真的“谣言”,打破了舆论的地域边界,增加了邻避问题的处置难度。

    从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置,到风险防范的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讲,求解邻避难题正是要以各类问题为导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并提升治理能力。

    求解之策

    省内各地积极探索

    破解困境有例可循

    在邻避风险的预先防范上,如果城镇规划能够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并且保障规划的长期稳定性,则可以从源头上降低邻避风险。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省内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破解邻避困境的机制方法,推动了多个项目落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促进了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有的探索呈现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共通经验。

    充分的信息公开和有效的公众沟通,是破解邻避困境的出发点——

    公共项目越是难被群众接受,就越需要政府部门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只有以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来消除信息不对称,以充分互动的公众沟通来了解和回应群众诉求,才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总结博罗垃圾焚烧项目的落地经验时,该县环卫局局长黄国雄说,将公众沟通作为重要工作贯穿始终,是项目得以落地的基础。如今项目已运行一年,群众每天都可以通过垃圾焚烧厂门前的LED大荧幕,查看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数据。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调节与平衡机制,是破解邻避困境的突破口——

    求解邻避问题的核心,是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在无法完全消除邻避类项目负面影响的情形下,化解群众抵触情绪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建立利益调节与平衡机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积极呼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将多方的矛盾对立变为群体的利益共享。

    以汕头市潮南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其依照“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受偿”的原则,帮助项目所在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企业实现“小投入、大发展”,当地群众也真正受益。合法合情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使原先的矛盾对立方转而成为利益攸关方,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创新联动机制和健全决策机制,是破解邻避困境的制度保障——

    陆丰市火电项目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紧密配合,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协作机制,在公众沟通、利益调节等环节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化解了邻避冲突。

    破解邻避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层级部门、不同责任主体协同合作,形成职责清晰、充分联动、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同时需要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只有通过机制创新,为邻避类项目推进的各环节建立制度保障,才能真正突破邻避困境。

    加强规划的科学前瞻并保障其长期稳定,是预防邻避风险的关键——

    在邻避风险的预先防范上,如果城镇规划能够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并且保障规划的长期稳定性,则可以从源头上降低邻避风险。

    “邻避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规划的问题。规划需要做到前瞻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制定城镇规划应更加公开透明,通过科学规划避免邻避效应。

    广州推进变电站建设坚持科学分析、规划先行,在国内率先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有效避免了邻避冲突,最近6年建成100座变电站。

    推动科普教育从事件化到常态化,是预防邻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群众对邻避类项目的担忧主要源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一些非理性的抵制行为,也与其科学常识相对匮乏有关。打消群众疑虑,既需要在具体事件上探索科普宣传的有效形式,更需要各相关方面主动务实,加强全民科普、日常科普。

    以广州市变电站建设为例,广州供电局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邀请市民参观变电站,初步消除群众对变电站的认知误区;通过搭建展览馆、制作微电影和宣传册等,将科普教育引向“常态化”。

    根本之道

    多方协力共建信任

    政府社会共治共享

    在邻避治理上,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协力,共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破解邻避困境,政府、企业与群众既要利益共享,又要风险共担。

    求解邻避困境是一门大课题:它既关乎政企行为,也关乎社会认知;既需要良善的社会治理,也需要积极的舆论引导。系统性的邻避治理有赖于政府与社会群策群力、共治共享。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邻避治理”,并将其作为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省市各部门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形成破解邻避困境的合力。

    在近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求解邻避困境”座谈会上,与会的省直部门代表纷纷表示,将通过制度规范来加强对邻避类项目的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引。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稳评实施细则,为项目投资方开展稳评提供更完善的规范依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正在制定垃圾填埋场臭气处理的技术导则;省环境保护厅正在进一步优化环评信息第一时间网上全文公开的程序方法……

    “政府要加强监管,企业也要加强自律。”光大环保能源(博罗)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波说,国内垃圾焚烧技术已很成熟,企业着重要在运营环节加强自身监管,与政府部门一起共建社会信任。

    综观近年来国内邻避冲突案例,信任问题已成为邻避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在邻避治理上,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协力,共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是邻避类项目成功的关键;而相互的信任和尊重,是理解与支持的前提。”经历过邻避冲突的基层干部这样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认为,破解邻避困境,政府、企业与群众既要利益共享,又要风险共担。

    这是一个浅显而易被忽略的道理。无论是现代城市的便捷,还是乡村生活的安宁,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邻避类项目的支撑,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理解与承担。

    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人与自然、居所与城市、土地与乡村,本就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是在“垃圾围城”下守护一家之地,还是在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之道?这需要与此相关的每一个个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多方协力、良性互动,共同探寻共治共享的良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8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