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蹲点日记
2017年06月15日 17:26:14  来源: 吉林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代表作一

高岭村的一天

    8月29日,星期一,多云转中雨。清晨6点,汽车在山路上高爬低走,朦朦胧胧的不远处,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出现在薄雾中。

     临近村口,黛瓦白墙、飞檐翘角,一栋栋朝鲜族风格的乡村民居镶嵌在山林之间,错落有致。远处有人影依稀,有机械作响。再近些,村书记刘虎林已经在新村部前面的广场上等候多时了。

    上次采访刘虎林是两个月前,再次见面,他黑了、瘦了,但精神头似乎更足了。

     今年4月,经过“两推一选”,刘虎林到高岭村任村书记。半年来,他吃住在村里,对村里的工作,甚至每一户每一人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这村子‘骑’在岭上,与沟谷河道形成400多米的高差,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长年十几摄氏度的昼夜温差又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使本不富裕的村子雪上加霜。”刘虎林指着村里唯一的食杂店,“这小卖店一年四季就卖那几样东西,没办法,上货难。”

    说话间,随刘虎林进入村子,迎面驶来一辆满载大包小裹的三轮车。

    “金大娘,搬家啦?”刘虎林打着招呼,回头对记者说:“咱就先去她家看看吧。”

     大娘叫金顺姬,今年68岁。还没进家门呢,她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一细数:“我过去住的老房子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现在可好了,做饭烧气儿,洗澡有热水器,冬天取暖用电,叫什么光来着?”刘虎林接过话茬:“光伏发电。”

     说话干活两不耽误,在我们的帮助下,几句话的工夫,东西就搬得差不多了。大大的火炕,几件家具擦拭得干干净净,里侧有厨房和卫生间,这是典型的朝鲜族民居,简洁、温馨。

     “过去,每家每户住得很分散,串个门儿都得走上大半天,整个村子串不上线、连不成屯。”刘虎林说,为实现脱贫“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镇里听从村民意愿,采取异地搬迁的模式,对高岭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

    10时,艳阳高照,小村也到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陆续出来晒太阳,聚在一起唠家常。

     贫困户智仁哲老人笑呵呵地坐在新房前的台阶上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家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每年能收入3000元,养驴合作社每年有6%的分红,村里又给他办了低保,每个月还有边疆补贴,这都让他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乌云遮挡了阳光,星星点点的雨滴飘洒下来。路上遇到村主任张国才,他热情地拉着记者去家里吃饭。

    午饭主食是米饭,菜是自家腌制的辣白菜和刚从地里摘的黄瓜。因为我们的到来,他老伴又麻利地炒了个尖椒干豆腐。

    吃过午饭,张国才顶着雨出门了,他要研究养驴基地的事儿。

     记者跟着张国才穿过村中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绕、山林掩映下的现代化驴舍,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愈发光鲜亮丽。

     “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到暴雨,村里因为修路不能正常过车,要想让这批驴子顺利入住‘新居’,咱得提前找一条合理的运驴路线。”张国才和顺合鑫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商量了好一阵儿,终于安排妥当。

    傍晚,村庄在暮霭的笼罩中安静下来。家家屋顶上,不知疲倦的烟雾在空中弥漫扩散。

     晚8时,雨住了,夜空一碧如洗。村部里的灯亮了,“夜话”正浓——半年多来,每天晚上村干部、驻村干部、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共商“村事”,这已成了高岭村雷打不动的惯例。

     “过去,村里自然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连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大伙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因为今天“夜话”多了记者,刘虎林把村里的脱贫事宜一一做了梳理,“现在种貂牧业小区已经完成了办公区、冷库及貂舍的场地平整;施慧达养牛牧业小区牛舍、隔离室土建已经竣工;专业合作社项目已经把87户、150名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经营中……”

    一个个好消息让大伙儿的眉头舒展了,眼睛笑得就如悬在外面山梁上的弯弯月亮……

    代表作二

同德村的新路

    8月11日,星期四,多云,最高气温36摄氏度。

    清晨,汽车一路疾驰,目标同德村。

    同德村隶属大安市两家子镇。大安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同德村是其中的典型。

     少了雨水滋润,公路两侧的庄稼有些无精打采。从田地到路基之间的空白地带,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土色惨白。一阵风拂过,车窗上掠过细细的白色土面。我们第一次去同德村采访,那里会是怎样的景象?

     新近修建的柏油路直通村口,下了车,抬腿就迈进了村委会,最里边的办公室传出说话声,走进去,原来是“三委”班子在开会。

    “这条路要重修拓宽,原来的电线杆得动一动。”村书记王国会皱起了眉头。

    “可别小看这一根杆子,想挪它,涉及好几个部门,像电力、联通、有线……”王文书挠起了头。

    “再麻烦也不能耽误咱修路的进度呀。”村主任王占江是个行动派。

    大伙七嘴八舌,一时拿不出个主意来。

    最终王国会拍了板:“占江,别管成不成,你先联系一下供电所,看看咋办才好。”

     与我们打过招呼握过手,王国会隔窗指着村委会大门外建好的水泥路说:“以前全是泥土路,别说走车,碰上个阴雨天,走人都费劲。之前我们先解决了通向村外的主干道,接下来要把这房前屋后的每条路都弄敞亮喽。”

     “走,我先领你们看看村里的大棚。”在王国会的带领下,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七拐八拐,村北一片葱葱绿意,20栋大棚齐刷刷排列。

    20栋不算多,但在同德村上百年的历史里,这可是头一次出现大棚。

    7栋种柿子,9栋种香瓜,还有4栋栽的是油葵。在一栋柿子大棚里,贫困户林占云忙得满头大汗。

     种柿子之前,林大姐的大棚先种了一茬早香瓜。“以前没种过瓜,啥也不懂,都是村里从大安找的技术员来指导,省里来的‘第一书记’帮着找销路。”林占云说,“这瓜卖得好,8块多钱一斤,赚了3000多块。”

    “这柿子能卖咋样?”林占云歪过头问王国会。

    “放心吧,柿子的销路我们正在联系。”王国会说,“保证你再赚一把。”

    尝到了甜头,林占云打算明年再多承包一栋大棚。

     王国会对记者说:“本来年初就打算建百八十栋的,但咱村根本没弄过大棚,大部分村民甚至这辈子就没见过,所以有些村民心不托底儿,没敢承包。现下好了,像林占云这样的承包户都赚到了,大伙看到了来钱的道道儿,明年恐怕百八十栋都不够大伙种的。”

    有劳动能力的承包大棚,那么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呢?

    吃过午饭,王国会对记者说:“咱们去于庆水家看看。”

     75岁的老党员于庆水,40年前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家里只有夫妻二人。他们每年的收入只有6亩地1000元的租金和5000多元的低保金,而老两口的医药费每年就需要5000多元。

    一铺大炕,室内零散摆放着一些老式家具和日用品,于庆水家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家居室风格。

     “十年九旱,草割了都不长,没有进钱路。以前寻思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就这么对付过吧。”于庆水说,“但年初省领导来看望我,跟我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村里帮扶我,又免费分给我6只羊。我得拿出当年当生产队长的干劲来,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伙,只要有点上进心,肯定能脱贫。”

    “过段日子,又有三只羊要下羔了。”于庆水指着墙上挂的日历说,“多想让省领导来看看我养的羊啊。”

     王国会对记者说:“老于身体不好。现在村里正在盖羊圈,计划把干不动活的贫困户的羊都放一起让人承包饲养,年底统一分红。比自己单干,只多不少。”

    “我还行,养几只羊还干得动。”于庆水急忙插话。

    王国会说:“你腿脚不好,岁数大了,该享点清福了。”

    走出于庆水家,老人送到门口。王国会指着老人家门口坑洼不平处说:“放心,我找了人,明天就会来帮你把门口铺平。”

     边走边听王国会介绍,记者得知同德村计划两年投资130万元,发展养羊户120户。目前,已经新购基础母羊860只,预计实现产值103万元,利润19.8万元。

    跟王国会正聊着,王占江领着几个人迎面走过来,大老远就喊:“王书记,电线杆的问题解决了!”

     几个人当中有双家子镇供电所的李所长,他说:“我刚刚看过现场,挪动电线杆没问题。明天我就把这事儿弄利索,肯定不耽误你修路。”

    王国会笑了:“这路宽了,大伙心也就敞亮了。”

    代表作三

东好来宝村的笑声

     8月25日,星期四,多云转晴,最高气温24摄氏度。

    “喔喔喔……”篱笆墙上,一只公鸡在报晓;“嘎嘎嘎……”村部门前,三两只鸭鹅在遛弯儿。

    太阳从云层中露出半张脸儿,东好来宝村“醒”了。省政协驻村“第一书记”陈铁文走出村部,来到新建的文体广场上。

     大秧歌已经扭起来了。村民们或在广场中央排成队列,有板有眼;或在外围随意扭动,自我陶醉。尽管有几位热情的大妈极力邀请,还有扭得正欢的村书记冯印耸动着肩,向他抛着“媚眼”,但陈铁文仍有些腼腆,只是乐呵呵地站在场边随着鼓点晃动着身子。

    舞姿轻快,乐意陶陶。农安县农安镇东好来宝村的这个清晨,彻底颠覆了记者3个月前的采访印象。

     3个月前,刚刚进驻村里的陈铁文对记者说:“一早上三四点,窗前鸡鸣鸭叫,让你根本睡不成一个安稳觉。”现在呢?陈铁文说:“这是乡村特有的美妙晨曲。”

     3个月前,眼前这片平整的石面广场还是泥土洼地。村里开会研究说,扶贫先扶智,若有个文体广场把大伙从屋里“勾”出来活动活动多好。现在呢?5000平方米的广场铺在眼前,村民们有了文体活动的好去处。

     3个月前,记者在村里走家串户,贫困户的愁苦和泪水让人揪心,围观的村民也是一脸茫然。现在呢?一大清早,就“蹦”出这么多的欢乐。

    广场上的欢乐不单单是扭秧歌扭出来的,而是缘于东好来宝村在3个月里发生的变化。

     离村部不远处,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抹上了一层喜人的金黄,这是村里的绿色无公害小米示范田。3个月前记者来的时候,谷种刚撒下,村民们播下了希望,但也有忐忑,“以前没种过,能行吗?”

    现如今,一排排的谷秧弯着腰,随风轻轻摆动,看似彬彬有礼,但饱满的谷穗又展示着骄傲。

     “你看看,这长势多好,我估摸着一公顷地能收个一万斤。”冯书记算起了经济账,“一万斤谷子能磨七八千斤的小米,听说松原肇东村的有机小米能卖到二十元一斤,咱这小米不比他们的差,这样算下来……”还没算出个准数来,冯书记的脸上已经乐开了花。

     “这两天咱先把菌类生产基地的项目忙完,完了就开始跑这小米的销路。”“对,销路一定要提前跑好。”“咱们还得好好核计一下小米的包装。”……大伙七嘴八舌地商量着。

    晨风飒飒,欢笑声从谷子地蔓延开来。追着这笑声,记者再次走进贫困户刘金哲的家。

    刘金哲一家有了笑容。

     3个月前,这位七尺汉子瘫痪在轮椅上,满面愁容,诉说车祸给这个家带来的沉重负担。“我死的心都有啊。”刘金哲痛苦万分。他的老娘和妻女在旁边泪流满面,满屋弥漫着哀伤。

    现如今,阳光斜斜地洒满半个院落,刘金哲舒舒服服地坐在当中,用手掌轻拍着腿,乐呵呵地看着妻子刘淑荣伺弄小猪。

     “前不久,省里的帮扶工作组来我家,里面有位中医专家,他给我把了脉,说我这腿能治,以后可以生活自理。”刘金哲激动地说,“吃了三副药了,我感觉这腿有反应。”

    重新垒好的猪圈里,小猪崽儿活蹦乱跳。妻子刘淑荣说:“有政策帮忙,我这猪终于养起来了,生活又有了新盼头。”

     3个月前,我们采访的脚步是沉重的。3个月后,从文体广场到小米示范田,再到刘金哲家,一路轻快。这不,在村里转了几转,就来到了章景全老汉的新房前。

    上次对章景全的采访,是在他家院里临时搭的帐篷里进行的。当时,住了近40年的老房刚刚被扒掉。

    章景全的老伴儿记性好,一眼就认出了我们,上前拉住记者就往屋里走,“早饭吃没?我给你们弄点饭。”

     一室一厅的格局,瓷砖的地面,白净的墙面,蓝色的墙角线延伸到雕刻着“福”字的门框边,家具齐整干净。“住了一辈子的土坯房,人都灰头土脸的。现在看看大娘,是不是精神了?”章景全的老伴儿笑着说,“搬进来20多天了。头一晚,我们老两口激动得睡不着觉啊。”老太太很健谈,但唠着唠着就“跑题儿”,记者没有打断她——“题儿”虽然跑得远,但实在话里满是高兴与快乐。

     章景全话语不多,只是在老伴儿“跑题儿”时插一句:“你说那干啥啊,净整没用的。”一句话把大伙惹得哈哈大笑。送记者出门的时候,这位老党员紧紧握住记者的手,说了一句话,每个字都咬得用力:“感谢党,感谢政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81781